2025年1月,嵐圖汽車用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開啟了新年的征程——8009輛的月銷量同比增長14%,在新能源汽車補貼全面退坡的背景下,這個雙位數增長本應成為行業焦點。但當我們將數據置于多維坐標系中審視,會發現這份成績單更像一個充滿矛盾的寓言:環比34%的斷崖式下跌,不僅使其跌出月銷萬輛俱樂部,更意味著年度20萬輛目標的完成率僅達50%。這場冰與火交織的開門紅,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性調整期的深層博弈。
一、增長幻象下的三重背離
在14%的同比增長光環下,隱藏著三個關鍵背離。首先是與市場節奏的錯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環比降幅約25%,嵐圖34%的跌幅明顯超出大盤,顯示出渠道去庫存壓力與終端需求疲軟的雙重擠壓。其次是產品結構的失衡,嵐圖主力車型FREE系列銷量占比仍超60%,而去年推出的"追光"轎車系列未能形成有效支撐,暴露出新勢力品牌常見的"單腿走路"風險。最致命的是目標與現實的鴻溝,若要保持20萬輛年度目標,后續月均需達成1.8萬輛,這意味著要在現有基礎上實現125%的持續增長,這在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中近乎天方夜譚。
二、萬輛俱樂部的生態位爭奪
跌出月銷萬輛陣營絕非偶然。橫向對比顯示,1月理想、蔚來等新勢力守住了1.2萬輛門檻,傳統車企孵化的極氪、深藍更是突破1.5萬輛。這種分化背后是生態位爭奪的加劇:當主流車企將智能駕駛配置下探至25萬元區間,嵐圖引以為豪的"高端智能"標簽正遭遇降維打擊。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斯拉Model Y改款車型將入門價格降至26萬元,直接侵入嵐圖FREE的主銷價格帶,這種"鯰魚效應"正在改寫30萬元級市場的游戲規則。
三、產能魔咒與渠道迷思
表面看是銷量波動,實則暴露體系能力短板。武漢工廠雖具備15萬輛年產能,但1月產量僅7300輛,產能利用率不足60%。這與供應鏈管理密切相關——某關鍵域控制器供應商的交付周期從45天延長至70天,直接導致生產節拍紊亂。渠道端同樣暗藏隱憂,直營+代理的混合模式在120家門店的規模下開始顯露弊端:部分代理商為完成返點目標向大客戶渠道壓貨,造成終端價格體系混亂,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嚴重透支市場信心。
四、破局之路:從規模焦慮到價值重構
面對困局,嵐圖需要的不僅是銷量沖刺,更是戰略重構。在技術維度,其SOA電子電氣架構的落地速度需加快,目前友商普遍進入2.0階段,而嵐圖仍處于功能迭代期;用戶運營方面,高達38%的增換購比例尚未形成有效裂變,需構建場景化的用戶生態;全球化布局更顯緊迫,當比亞迪、蔚來在歐洲市場斬獲訂單時,嵐圖的海外銷量仍不足總銷量的5%。或許應該重新審視目標設定——將戰略重心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在800V超充平臺、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領域建立差異化優勢,方能在新能源下半場贏得主動權。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嵐圖的開年遇冷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新造車勢力集體面臨的成長陣痛。當資本市場的耐心逐漸消退,產品同質化加劇,唯有穿越數字游戲的迷霧,在核心技術、商業模式、組織效率等維度實現突破,才能真正跨越從黑馬到領跑者的鴻溝。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終究是長期主義的馬拉松,而非短期沖刺的百米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