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鄧小平為了從干部終身制走向退休制的過渡,成立了中顧委,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進入中顧委呢?
對此,修改后的黨章有著十分明確的條件:必須具有40年以上的黨齡,對黨有過較大的貢獻,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
所以,在1982年十二大上,一共選取了172名中顧委委員,鄧小平親自擔任第1屆中共委員會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振林、李維漢任副主任。
被選為委員的172人之中,大多數都是在中央、國務院、軍隊、以及各地方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干部。
這些人之中,絕大部分都存在革命年代為革命的貢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如,172名委員之中,抗日戰爭以前也就是土地革命時期就加入革命的委員,有169人,而在土地革命之前,也就是1927年入黨的也有74人之多。
從這些人的資歷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在中國革命最艱難、最殘酷的時代,義無反顧地加入革命,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卓越功勛、付出巨大犧牲的開國元勛。
這些人是名副其實的功臣,不過,雖然資歷和貢獻極為深厚,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這些人的年紀都太大了,他們的身體和精力,已經不允許他們像年輕時那樣夜以繼日的工作。
1979年時,鄧小平曾拿自己舉例子說:就以我來說,精力就比過去差的多了,一天上午下午安排兩場活動還可以,晚上還安排就感到不行了,這是自然規律,沒有辦法。
以年齡為例,172名中顧委員之中,年紀最小的也有63歲,年紀最大的更是86歲高齡,而平均年齡在74歲。
正是在這樣一背景之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解決中央領導機構新老交替,設立了中顧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