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 11 點,上海某老年食堂門口排起長隊,但隊伍里一半是年輕人。他們熟練地刷著老年卡,買走 5 元兩葷一素的補貼套餐,而真正來吃飯的老人卻被擠到角落,無奈搖頭。
澎湃新聞調查顯示,該食堂日均客流量 800 人次,其中非老年人占比超 40%,單日虧損達 5000 元(上海財政局公示數據)。
當 “老年專屬福利” 變成全民薅羊毛現場,這場暖心工程為何淪為財政和道德的雙重困局?
這問題,可太讓人揪心了,也得好好掰扯掰扯。
咱們先談談老年食堂的理想和現實。
國家的目標那是相當明確,按照民政部《十四五養老規劃》,2025 年要實現城市社區老年食堂全覆蓋。這想法多好啊,想著給老年人吃飯提供便利。
可現實卻給了重重一擊。就說上海某區,20 家老年食堂里,14 家依賴財政補貼,平均存活周期還不足 2 年,這是地方民政部門內部報告里寫得明明白白的。
為啥會這樣呢?咱來看看成本結構。第三方餐飲行業調研顯示,食材成本占比 60%,就拿那 5 元套餐來說,實際成本都得 12 元,人力加租金又占比 30%,這補貼根本就填不滿這缺口啊。
不過也有做得好的例子,杭州某民營老年食堂,通過 “企業冠名 + 送餐入戶”,居然實現了盈虧平衡,浙江衛視《民生實驗室》都報道過,這就值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再瞅瞅,到底是誰在薅老年食堂的羊毛。
這里面水可深著呢。美團跑腿代購,年輕人花 3 元跑腿費,就能讓騎手用老年卡代買套餐,這可都是暗訪截圖和訂單記錄能證明的事兒。
還有社區黃牛,批量收購老年卡,以 8 元 / 份轉賣套餐,一個月輕輕松松賺過萬,新民晚報暗訪都報道出來了。
為啥會出現這種事兒呢?政策漏洞那是關鍵。身份核驗太簡單了,就憑老年卡刷卡,都沒人臉識別,技術公司的人接受訪談時都這么說。
補貼規則也有缺陷,按人次補貼,這不是催生 “刷單式就餐” 嘛,某食堂經理匿名接受采訪時也倒了苦水。
財政補貼老年食堂這事兒,爭議可大了去了。
納稅人那叫一個憤怒,微博話題熱評里都有人喊:“用我交的稅養黃牛?” 社科院財政研究所報告也指出,全國老年食堂年補貼超 300 億,這錢要是用來建農村公路,都能建 10 萬公里了。
再看看老年人的真實需求,中國老齡協會抽樣調查顯示,80% 的老人希望送餐上門,而不是到店就餐。
山東某村實地訪談時,農村老人更是直言,5 元套餐太貴了,自己做飯成本還不到 3 元,對價格那是相當敏感。
那這老年食堂的困局咋破呢?咱可以看看國際上的經驗。日本的介護餐,政府補貼加上保險支付,企業根據老人健康數據定制餐食,日本厚生勞動省案例里就是這么操作的。
新加坡的 “樂齡餐車”,流動餐車開進社區,按照失能等級差異化定價,聯合早報都報道過。咱國內也有不少創新嘗試。
北京搞了 “養老助餐電商平臺”,老人線上點餐,補貼直接抵扣,能杜絕轉賣,這是北京市民政局試點文件里規定的。成都的 “時間銀行”,年輕人給老人送餐積攢積分,以后能兌換自身養老服務,華西都市報都跟蹤報道了。
說到底,老年食堂的困境,本質就是 “一刀切” 政策和精細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與其大把撒錢搞補貼,真不如把選擇權還給老人。民政部官員也表態了,2025 年將推行 “補貼跟人走” 模式,老人可以自主選擇食堂或者上門送餐。
現在我就想問大伙一個問題:如果取消老年食堂補貼,把這筆錢直接發給老人,你支持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