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全智最近迷上了AI聊天,他輸入自己的生辰八字,占卜事業,大模型按照五行八卦推演出一套長篇大論,其中“宜金木,忌火。38歲到47歲火土漸退,事業漸入佳境?!笔撬X得最準確的分析。
他今年41歲,創業23年,前14年白手起家做餐飲,賺過一些錢,又在一夜之間賠掉了全部身家?!安惋媽倩?,我不能干與火有關的產業?!?年前孤注一擲,在網上賣紅薯,如日中天?!啊私鹉尽?,紅薯屬木,網絡信號是靠金屬傳播的,互聯網屬金,所以說這AI算命很厲害?!?/p>
——你真的信算出來的命嗎?
——信,也不全信。
說這話時,鞠全智正站在占地7000平的紅薯倉庫,往來的叉車吞吐每日上萬訂單。前路就在他的腳下。
在他看來,AI是算法,做直播帶貨也有算法,他相信算法自有其力量,更相信自己的起起落落絕不是一個概率。
見到鞠全智時,他正在跟合伙人綦森達“談判”:收到一個活動邀請,要去北京演講,誰去?
兩人互相推脫,本是開玩笑的語氣,聲調卻不自覺地激烈。在那幾個小時里,對談總會不自覺地拐回這個話題?!澳銋⒓舆^這種活動嗎?有提詞嗎?要穿西裝打領帶嗎?演講人前面擺桌子嗎?”問題一度被拋給「最人物」。
對他來說,那是一種完全陌生的場合。他認為綦森達該去的理由是對方是煙臺市甘薯產業協會副會長,他把手機舉到兩人之間,細數邀請函里的專家們?!澳阌蓄^銜,我沒有?!?/p>
盡管他已經做到抖音電商上紅薯品類的第一名,但始終有一種草根本位,說話以“俺”開頭,帶著濃厚的人情味,沒有一點假大空的方法論,挨著地面生活,卻凡事都想著爭取一把,生活的擊打來臨時,他展露出一股粗糙而生猛的勁頭。
鞠全智17歲離開東北老家,逆著父輩闖關東的路徑,回到祖籍地煙臺龍口。早早經歷漂泊,何以為家的問題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去拼去闖。
2016年,他用開快餐店14年的全部積蓄,開了一家新餐廳,原打算兩年收回180萬成本,卻在僅僅半年后因為鋪面被回收,事業極速下墜,精心挑選的餐具,成了丈量人生谷底的標尺。
“20多萬定制的廚房設備,人家稱秤回收,2折、1折?!倍嗄旰蟮乃f起這一段,身體往后仰了仰,下巴也抬得高了些,“怎么樣,這是不是一個很有流量的故事開頭?”
但當年,離開那一片狼藉,他把自己關在家里將近3個月,抽幾支煙,然后整宿整宿失眠:32歲負債180萬,兒子剛2歲,往后要怎么活?
“人必須得逼自己一回。”鞠全智說。
彼時,他聽人說做電商有前景,完全是他經驗之外的東西,但他想闖一闖。“循著這一縷小火苗一股勁干到現在?!?/p>
做電商的本錢是從親戚朋友手里湊的,現在問他,已經賠了那么多,是否擔心錢還不上,他回憶起當年誰來催賬,他就給誰倒茶。他表現得毫不在乎,“不怕要賬的,表面上是壓力,轉化到內心就是動力。俺相信自己,俺不是賭徒?!?/p>
2018年開始在抖音上賣紅薯,他有自己的觀察。雖然當時還沒有抖音小店,但他看到了流量走向的變化?!澳睦镉辛髁浚睦锞陀绣X?!倍赃x擇紅薯,他也有一番考量:煙臺的特產有海鮮、蘋果和紅薯,海鮮受眾比紅薯窄,蘋果競爭比紅薯激烈。
在電商平臺,很多運營者變著花樣拍短視頻,鞠全智不一樣,他的出場方式簡單粗暴:淳樸的農民在地窖挑紅薯,烤好的薯肉橙紅色,滲出蜜汁。沒有濾鏡,沒有劇情,僅僅是真誠的講述不總是能打動別人。
但很長時間,訂單量都不見起色。負責出鏡的農村大姐在一旁看著心里發毛,鞠全智卻能穩住,沒過多久,爆單如期而至。
倉庫里的烤箱連軸轉了一周,用烤出來的紅薯拍了二三十條短視頻,靠著簡單粗暴的砸錢、測試、再砸錢、再測試,鞠全智在這短短一周,抓住了電商時代的的纜繩。
@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的短視頻作品
鞠全智的抖音賬號@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在2020年春天開始直播,他記住的不是具體的開播日期,而是羅永浩,另一個靠直播帶貨還債的人,而那時,鞠全智的債早已還完了。
在抖音電商,一年時間直播間里農特產商品講解總時長達3825萬小時。一個賣紅薯的,可能瞬間就被淹沒在流量的汪洋大海里。他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讓直播間恰如其分地出現在對紅薯感興趣用戶的手機屏幕里。
先找對路子和方法,才能賺到錢,是鞠全智一貫的邏輯。好內容和重推廣都不能少,他把臉湊到手機跟前,無數條“某某進入直播間”的消息滾動,很快,他看不清人名了。倉庫和鞠全智的辦公室只隔著一扇玻璃門,填快遞單時的吆喝就像田頭的號子一樣傳來。
鞠全智幾乎無法記起任何一次爆單,“每次感受爆單的喜悅前,都要先想明天能發出多少貨。”
在最初那段時間,他的貨總是不夠用,有人建議他從外地采購,但他不同意。煙臺依山傍海的溫帶海洋環境,加之丘陵地形和沙土土壤,種出來的紅薯口感和甜度都更好。“煙薯25(優質紅薯品種)的‘煙’是煙臺的‘煙’,在別的地方也能種,但吃起來差別非常大?!?/p>
不好吃就不會有復購,“千萬不要干一錘子買賣”,鞠全智突然提高聲量。
他堅持“煙臺紅薯煙臺造”,這也是@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能活得長久的生存秘訣,選擇最好的紅薯,不讓步,他不喜歡折中,兩邊都是虛線,容易跑偏。
鞠全智
為了保證貨源和品質,鞠全智的望向了丘陵深處,決定發展“訂單式種植”,也就是向優質種植戶以不低于市場行情的價格預定,并提供煙臺農科院研發的優質種苗,收購后再扣除種苗費用。讓種植戶打消銷售難的顧慮,把精力花在種植上,同時,他們對預定的紅薯進行專業化管理,派出技術人員教種植戶如何科學種植。
鞠全智的每塊紅薯地,只有2年保質期。
每年4月,在最后一車紅薯訂單發出前,合伙人綦森達的車就碾上了膠東半島的溝溝坎坎。紅薯對土地極為挑剔:同一地塊最多連種2年,到了第3年,紅薯就不甜了,必須改種糧食作物養地。這幾年,為了提高品質,他們更是將土地的更替周期壓縮到1年。
與此同時,想要擴大種植面積和新加入的種植戶越來越多,綦森達總是在四處找地?!耙荒暌淮蟀霑r間在外面?!?/p>
在與鞠全智合伙之前,綦森達是做紅薯深加工的,給便利店供貨。彼時,下游反饋口味參差不齊,綦森達知道問題出在原料,決定深入種植環節,也是在那時,他目睹了一種惡性循環。
每年8月,紅薯豐收,但冬天才是烤紅薯的旺季。為了能在天冷后賣個好價錢,種植戶普遍選擇在山上挖地窖延長紅薯的儲存時間,如果可以將溫度控制在10到14度,紅薯就可以進入休眠期,四五個月不腐不壞。
但這種土辦法充滿了變數,稍有不慎,地窖升溫,紅薯必須出手,而此時,市場價還沒有達到高位,一些采購商趁機拼命壓低價格,最低的時候每斤只能賣五六毛錢,甚至不夠成本。
曾經有一年,一個煙臺海陽的種植戶輾轉聯系到綦森達。他有60畝紅薯地,全部賣出有20萬,女兒常年臥病,親戚的錢都借遍了,只等著這20萬做手術。但采購商把價格壓了將近一半。
那年的夏天格外長,綦森達趕過去,蹲在紅薯地里,頂著太陽吃了種植戶包的2個菜包子,決定按往年的市場價收購?!敖o孩子治病的錢,不能賺。”
“賺不到錢,果農就舍不得投入,于是果子質量不穩定,價格更上不去?!濒肷_說。
這種惡性循環最終被阻斷。近年來,綦森達在播種前根據@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的銷售數據與種植戶分析行情,商定種植計劃。產出的紅薯,按照品質定價收購,雙方約定保底金額,種植戶也就不擔心銷路了。
“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數據?!濒肷_說。
@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的種植戶
在最早與@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簽訂種植訂單的種植戶的記憶里,第一年的收購場景堪稱魔幻往年論堆甩賣的"土疙瘩",突然要經過檢測。
綦森達收購團隊的每一輛車里都有一臺烤箱。每到一戶,隨機抽出一箱貨,經過測糖儀檢測的生果,緊接著被送進烤箱。標準在嘴上,不甜、不軟、不紅的都只能按照次等品收購,賣給深加工企業,不會流入直播間。
凡是入庫的紅薯,不抽檢烤過的不行。同一片地里,第一批口感不好,就不考慮第二批。
采購團隊在種植戶家中烤紅薯驗收
貨車一旦過磅稱重,錢就很快會打到種植戶的賬上?!安还芪夷懿荒苜u出去,賣多少錢,從來不壓任何一筆賬?!?/p>
每年8月,優質紅薯源源不斷運往鞠全智的紅薯倉庫。如果說原產地貨源是護城河,那包裝物流就是生死線。
在倉庫里,紅薯還要經過一道挑揀。有爛點的紅薯不能留,一旦裝箱,整箱紅薯都會長毛。斷頭直徑大于1角錢硬幣的也不能留,雖然不影響食用,但端上桌難免不美觀……按照這樣的篩法,每1萬斤紅薯,就要有1千斤被篩掉。
倉庫中設有專門的次品區
@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的主要用戶是青年和中年女性,她們買紅薯通常是家庭消費?!?斤裝的中果,8-13個,剛好夠一家三口吃幾天。”考慮到運輸途中的水分蒸發,每箱都會多裝1到2兩。
“我們所謂的5斤是凈重,不是毛重,是去掉紙箱和網袋之后的重量?!本先菍@一點格外較真。紅薯在運輸的過程中,底層的紅薯可能會由于上層重力與紙箱產生摩擦,為了改善這個問題,鞠全智換上支撐性更好的紙箱和更厚的網袋,而這些重量都不會計入紅薯重量。
打包好的紅薯訂單
每個箱子上都有一個印章,標記著出廠信息,每一箱都可以追溯到地塊。這個追責機制是從做抖音那天起就建立的。
7年過去,沃土永遠有蓄水能力。積累下來的供應鏈基礎和堅持不懈地直播支撐了線上的暴增,@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抖音店播的銷售額占到總體的90%左右,一套全新的商業邏輯正在變得清晰。
“以前是我們找種植戶,現在是種植戶找我們。”眼見著同村的種植戶賺到了錢,越來越多人搶著來簽合約。其中不乏生手,鞠全智和綦森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組織一次集中培訓: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驅蟲?……
問題撲面而來,最忙的時候,綦森達吃住都在種植戶家,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換洗一包新的衣服,也在這循環往復中見到了這片土地的變遷?!扒皫啄暧袀€退伍軍人,從零開始學種紅薯,現在已經買上房、開上車了?!?/p>
截至目前,與@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長期合作的種植戶達到30戶,短期散戶也有近百家。
不僅如此,"農心農意"生態鏈上,每個角色都在改寫傳統農業劇本。
紅薯倉庫,最高峰時,有四五十個工人一起包快遞。工人大姐能從膠帶消耗量判斷單量:“每卷封20單紅薯,一叉車膠帶能封2萬單,2天就用完了?!边@種原始計數法,與抖音電商后臺的實時數據屏形成奇妙互文。
工人正在打包紅薯
大姐們說話時,手上的活兒一刻不停,粗糙的手掌擦過紅薯表皮泛起砂紙般的摩擦聲。她們曾經都是三季圍著蘋果樹,入冬圍著鍋臺轉的農村婦女,而如今在農閑的冬天也有了生計。
十幾公里外的直播間里,4個主播每隔兩小時輪換一次,不厭其煩地回答“烤紅薯是否需要翻面”“榴蓮薯有沒有榴蓮味”。
她們中,有人做過房產銷售、微商,在廠里打過工,也有人曾是全職寶媽,沒有一個有過直播經驗?,F在她們介紹清楚紅薯,把每天"16小時直播馬拉松"跑下來,最大程度地覆蓋不同時段的消費者,就不會出差錯。
主播正在直播
直播間墻上的時鐘指向凌晨12:30,當日第16場直播結束。遠處公路上,滿載地瓜的貨車正駛向運轉中的中國,車燈劃破黑暗的樣子,像極了手機屏幕上永不熄滅的訂單流。鞠全智形容這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條,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鏈條更越來越團結了。"
在煙臺農科院的檔案室里,保存著每年與@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合作開辟試驗田的數據,不僅涉及苗情,還包括不同品種紅薯的市場反饋。那些用失敗灌溉的數據,正重新定義"靠天吃飯"。
曾經因失去店面而負債累累的人,如今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起一個依托信息數據的“農業項目”。
5年后的@農心農意專注蜜薯 會是什么樣?
鞠全智說他得問問AI,但拿起手機的手,又放下,直到最后也沒有輸入這個問題。
或許他不必問,在算法驅動的時代,他有一股不同于算法的力量,就像紅薯一樣,曾經被命運摔打在地,又在屬于自己的土壤里,長成不可替代的作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