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天價彩禮、婚戀難、婚托婚騙等農村地區的婚戀難題,是2025中央一號文件釋放的重點“大招”之一。
文件里是這么說的——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作用,加強對農村適婚群體的公益性婚戀服務和關心關愛。加大對婚托婚騙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近些年,針對“先談彩禮再談感情”等畸形婚戀現象,國家下了不少功夫。過去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里,6次點名高價彩禮陋習。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提出治理要求。從2021到2025,更是年年點名這個問題。
老話講“清官難斷家務事”,跟誰結、怎么結,都是大家的自由。但事實上,彩禮已經從祝福變成了家庭沉重的負擔,動輒二三十萬,因婚致貧不是個例。這不僅僅是家庭內部問題,更涉及到鄉風文明乃至社會穩定。
這些年,多地結合地方實際出臺彩禮標準,比如甘肅定西規定彩禮不超過5萬元。寧夏則是用12 條措施獎勵低彩禮家庭,像優先推薦就業、提高信用貸款額度等福利。民政部也早就向各地發出了指導意見,對涉及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進行整治。《民法典》明確將“借婚姻索取財物”定性為法律禁止的行為。
但在實際執行中,新郎前腳給村里報備了4萬9,后腳就得給丈母娘雙手奉上20萬。網友評論說“在線上,天價彩禮人人喊打,從未贏過;在線下,天價彩禮屢創新高,從未輸過。” 各地推進治理高價彩禮的政策、倡議,雖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數地區仍是積弊難除。
究其原因,無外乎農村地區男女比例失衡、養老保障不足、攀比心等非一招一式就能解決的問題。解決辦法也須是綜合施策,從提升農民收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完善社會保障等多維度發力,逐步消解天價彩禮等婚戀問題的社會土壤。
我們看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里對上述問題都有提到,解決辦法也是越來越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如將“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納入鄉村治理體系,要求通過政策組合拳解決問題,尤其強調“加大對婚托婚騙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規范婚介市場。
有堵也有疏——要求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的橋梁作用,當個“紅娘”,加強對農村適婚群體的公益性婚戀服務,介紹對象、舉辦集體婚禮等等,減輕青年婚戀壓力,同時通過村規民約制定倡導性標準,增強村民自治約束力。
從“倡導”到“約束”,我國對天價彩禮等婚戀難題的治理已經形成“政策引導+法律保障+社會共治”的立體思路,這決心是相當的堅定。接下來我們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在深化移風易俗的過程中,群眾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轉變需要有個過程,要兼顧好“人情”與“制度”,不搞“一刀切”,常抓不懈、化風為俗,才能讓婚戀觀念逐步回歸健康。
來源:央視三農
01
持 續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一章的篇幅最長,約占整個文件的三分之一,這為鞏固和發展糧食安全政策體系,作出了系統部署安排。
近年來,我國每年的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17億畝以上,耕地是有限的,擴大糧食播種面積難度很大。所以,實現穩產增產,很大程度要靠提高“單產”。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促進大面積增產。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脫貧地區防止返貧的任務還很重。中央設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今年是過渡期最后一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過渡期即將結束的重要節點,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出系統部署。將持續優化完善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同時,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
02
完 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300多項改革任務,其中涉及“三農”工作的有多項。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就是要用“改革”這個法寶來破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中國的改革發端于“土地”。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這涉及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
承包地改革,擴大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整省試點范圍,確保承包地總體穩定順延,實現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和完善。
宅基地改革,農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進行盤活利用。但要注意守住紅線和底線,就是城鎮居民下鄉到農村買宅基地這個口子不能開,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這個口子也不能開。
集體建設用地,要進行入市改革,重點完善集體和農民利益分配關系,確保建設用地的存量入市,嚴格控制增量,讓農民在入市過程中分享財產收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改革舉措有很多新突破,政策溫度進一步增加。比如在耕地非糧化治理上,提出根據產業發展情況、作物生長周期,設置過渡期。再比如在秸稈禁燒問題上,要求設立禁燒范圍,對禁燒范圍時間節點作出規定。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防止出現政策執行中的一刀切。更多尊重農民意愿,讓政策更有溫度。
03
發 展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個新提法,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實,農業科技功不可沒。但也要看到,耕地、水等資源約束越來越緊,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給糧食穩產增產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加大現代前沿科技應用,全方位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上處于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關鍵時期。那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充分應用以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成果,全方位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種業振興、先進農機裝備制造、低空經濟應用等方面都作出部署,并強調“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在制度設計上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