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臉還好好的,今早起來就發(fā)紅發(fā)燙?
明明很注意衛(wèi)生,明明每天都洗頭,可是頭屑還是又多又大,而且反反復復,洗也洗不干凈,關鍵還瘙癢不止、甚至還有發(fā)紅、紅斑......
可能是得了脂溢性皮炎這種常見病。
那什么是脂溢性皮炎,怎么判斷?怎么治療?
脂溢性皮炎有什么癥狀?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常見于嬰兒、青春期及成人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
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油膩,常伴有皮膚鱗屑、紅斑和瘙癢。
面部的紅斑一般由頭皮的疾病蔓延而來的,常常發(fā)生在前額,眼瞼,鼻唇溝這些地方,紅斑上面覆蓋一層白色的鱗屑,或者黃色油膩性的厚痂,有些患者耳后也容易出現(xiàn)類似的癥狀。
輕微的脂溢性皮炎,主要特點就是明顯的頭皮屑,頭皮大范圍地出現(xiàn),比較薄,但比較大片。
更嚴重的脂溢性皮炎,則會有明顯的頭皮炎癥,瘙癢也會更明顯。主要表現(xiàn)是頭皮成片的疹子,有的平,有的略微突起,紅色,邊界不太清楚。
另外,表面往往還會覆蓋黃色、油膩的皮屑。
脂溢性皮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方面與皮膚油脂分泌多有關系,另一方面可能與表面馬拉色菌等真菌定植感染有關系。從出油脂這方面講,誘發(fā)的原因也很多:
1、飲食因素,比如吃一些辛辣、刺激和油膩的食物,還有酗酒,都可能引起皮脂分泌增多,從而導致脂溢性皮炎發(fā)生。飲食當中如果缺乏B族維生素,也是容易引起皮脂分泌旺盛,出油多。
2、精神免疫因素,如果熬夜、上火、精神壓力大,都可以引起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導致繼發(fā)的皮脂分泌增多,出現(xiàn)脂溢性皮炎。
3、從局部因素看,局部皮膚如果不注意清潔、去油脂,就容易有馬拉色菌在局部定植、感染,釋放炎癥物質,引起脂溢性皮炎。
中醫(yī)對癥治療
南昌貢方堂中醫(yī)皮膚科專家陳順濤表示,中醫(yī)認為本病總因風、濕、熱互結而發(fā)。其發(fā)病既有先天稟賦異常,又有后天外感風邪、飲食失節(jié)、情志內傷等原因。
脂溢性皮炎的中醫(yī)治療需根據(jù)皮損情況,結合患者體質、伴隨癥狀及舌脈,選用適宜的治療方法。急性期以疏風清熱利濕為主,緩解期以潤燥祛風止癢為主。
內治療法
①血熱風燥證:治以清熱涼血,祛風潤燥,方用涼血消風散或枇杷清肺飲加減。
②脾胃濕熱證:治以健脾除濕,清熱止癢,方用除濕胃苓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③陰虛血燥證:治以滋陰潤燥,養(yǎng)血祛風,方用知柏地黃湯合當歸飲子加減。
醫(yī)案
黃某,女,時年30歲。
患者近1年來,面部反復出現(xiàn)紅斑、鱗屑伴瘙癢,面油較多,外院以抗過敏藥物內服,面膜外用,效果不佳,遂來就診。
刻診:面部暗紅斑,邊界欠清,上覆少許油膩性鱗屑。納眠可,大便爛,小便調。時有腰酸不適,舌淡,邊有齒印,苔薄黃,脈沉細。
中醫(yī)診斷:面游風(陰虛內熱,脾虛濕蘊)。
西醫(yī)診斷:脂溢性皮炎。
治法:滋陰清熱,健脾利濕。
處方:二至丸合四君子湯加味。女貞子15g、旱蓮草15g、太子參20g、茯苓20g、白術15g、炒薏苡仁20g、芡實15g、砂仁5g(后下)、布渣葉15g、白芍15g、丹皮15g、杷葉10g,7劑,水煎內服,每日1劑。
患者服用中藥1月后,癥狀明顯改善,面部紅斑已基本消退,無瘙癢、脫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