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大學
浙大的成功其實也離不開浙江的土壤,畢竟這里是民營經濟最發達、創業氛圍最濃郁的區域之一,浙大與浙江,終究也是相互成就的。
撰文丨青柳
當地時間2月17日,埃隆·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直播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Grok 3,馬斯克直接說這是“地表最聰明AI”。
而更吸引國內觀眾注意的,則是直播畫面里的幾張華人面孔。據統計,xAI創始團隊四成是華人,其中還包括一位浙江大學畢業的張國棟。
加之DeepSeek創始人也畢業于浙大,人們一總結發現,原來浙大已經是AI領域的一大力量了?
這股由AI帶來的輿論討論還在繼續,從現在的趨勢看,頗有點從“杭吹”過渡到“浙大吹”的意思。
而新近加入這波“浙大吹”的,還是英國著名雜志《經濟學人》。該雜志在2月19日刊登題為《深度求索背后是一所耀眼的中國大學》的文章,稱“浙大已迅速崛起,成為一個由研究人員與企業家組成的新生態系統的核心”。
浙大,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01
翻開今天的科技版圖,浙大確實不可忽視。
此前爆火的概念“杭州六小龍”,其中創始人來自浙江大學的有三家,深度求索(梁文鋒)、云深處科技(朱秋國)與群核科技(黃曉煌)。
以梁文鋒為例,他是浙大2002級信電系電子信息工程三班的本科生,這個班有39個人。除了梁,同班同學里,蔡力宇、劉威后來都加入了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
至于這些創新型企業來自浙大的員工,恐怕數量更是可觀。比如做出了《黑神話:悟空》的游戲科學,就在報道中稱“團隊中來自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專業團隊成員間的碰撞,催生了《黑神話:悟空》,實現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毫無疑問,浙大力量是這一波中國科技亮點背后不可忽視的元素。
而浙大顯然也有這樣的野心,浙大老校長潘云鶴曾明確提出:“浙江大學對于浙江,要像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對硅谷的帶動作用那樣,爭取做更大的貢獻。”現在浙大的官網上,還有一篇2003年的文章,標題明確寫著浙大要打造中國斯坦福。
在媒體報道種,浙大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浙大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竺可楨實驗班。
這個班級強調“學科交叉+場景驅動”,以計算機學院聯合醫學院、管理學院,推動AI在醫療影像、金融科技等垂直領域的快速落地。由此也有媒體稱,浙大的竺可楨學院是學神云集之地,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每日互動董事長方毅、“超材料領軍人物”光啟科學董事長劉若鵬等人都出自“竺院”。
也有媒體總結,如今中國的AI產業就是“清華系”和“浙大系”之爭。清華系自不必多說,人才占據了目前國內頭部AI公司的半壁江山。月之暗面的楊植麟、智譜AI的張鵬、百川智能的王小川都畢業于清華,面壁智能創始人劉知遠也是清華副教授。此外,曠視科技CEO印奇、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樓天城都出自清華“姚班”。
目前可以與清華系一戰的,浙大是其中之一。很顯然,清華作為TOP2的院校,其起點高不可攀,各方面的優勢在國內是近乎無敵的存在。
浙大卻能夠毫不遜色地與之分庭抗禮,確實堪稱一個現象——得承認,從大學指標來看,二者的距離仍然明顯,QS世界大學排名里,清華排全球第20,而浙大尚在第47。
02
這一波AI熱度,浙大頗有點揚眉吐氣的意味。
各項排名里,浙大常能排到中國大學第三,但相比于TOP2的無可爭議,這個“第三”并沒有那么服眾。在搜索欄里一搜,更常見的是“中國大學第三之爭”。
在人們的印象里,浙大有一些短板。比如浙大的人文社科并沒有那么強;再比如浙大歷史上有過一段非常搶眼的合并史,以至于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認為浙大之大,乃是合并而來,是體量堆積的結果。
這主要指的是1998年,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并組建為新的浙江大學。這次合并在中國高校史上都堪稱大手筆,這4所學校的前三所均是當時的211院校,這次合并直接讓浙大規模跨入新的量級,實力迅速提升。
但這次合并至今仍有爭議,比如有人認為這“吸干”了浙江省內的教育資源,造成了一家獨大的結果,甚至有調侃稱“浙江只有兩所大學,浙江大學和其他大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TOP3”的地位遭受質疑,不少人認為浙大就是“暴發戶”。
當然,如果深究歷史的話,浙大或許也有委屈。浙大曾經就很龐大,一翻校史,也可謂心酸。
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時,浙大傷筋動骨: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并入復旦大學;理學院藥學系并入上海第一醫學院;理學院地理系分別并入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并入復旦大學;文學院、師范學院部分并入華東師范大學,等等。
而1998年合并的4校,原本就是同根同源,是浙大部分專業拆分的結果。這次合并,毋寧說是讓浙大回歸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何況上世紀90年代后,大學合并一時蔚為潮流。中南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等都經歷了相當規模的合并,而華中科技大學甚至是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重組而成,連名字都是重新起的。
所以,把浙大異軍突起單純解讀為合并的功勞,顯然不準確,這更像是浙大深耕多年的結果。
比如在1978年浙江大學就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1982年7月30日,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為人工智能研究所。
2010年,浙江大學開始為本科生開設人工智能選修課程,2019年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開始專業招生。根據2024年統計的全球AI頂尖論文作者人數排名,浙大與北大并列第六,4年前,浙大還排在第89位,4年時間飆升了83位。
再比如浙江大學也是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本科教學的高校之一,從2002年起浙大就建設了機器人科教實踐基地,并從2006年開始機器人課程體系建設。2016年,浙大在竺可楨學院開設智能機器人交叉創新班,進行多學科交叉復合培養模式的拔尖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是,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就曾考研浙大,不過因為英語太差最終落榜,調劑到上海大學去做四足機器人,由此也可見浙大機器人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新近發生的新聞,或許也可以起到幫浙大正名的作用。經歷了這一輪輪校友的閃光,浙大“國內第三”地位,或許能更加穩固一些。
03
不過,在AI或是尖端領域下大力氣的高校并不少,為什么是浙大?
目前全國已有500余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而在軟科的2024年中國大學專業排名里,浙大也才排到第五。
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江蘇官媒發文反思南京不如杭州,其實南京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在全國排第三,比浙大還強一些;而東南大學的機器人工程專業排全國第三,也領先浙大一名。饒是如此,依然只有浙大或是杭州,才出現了這些明星級的企業。
光從大學排名解釋大學的成功是不夠的。浙大有幾個指標格外值得琢磨——教育部曾發布過一份《201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浙江大學本科生創業率達到4.16%,斷崖式領先。而2024年中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指數榜,浙大也已連續三年蟬聯榜首。
就像前面提到的機器人專業,浙大的專業排名或許不是第一,但創業氛圍恐怕首屈一指。比如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這個占地面積僅6000平方米的微小之地,分布著12個創新工坊,以及31家機器人、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堪稱全世界機器人初創企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這也可以從中國高校的富豪榜看出端倪,胡潤發布的2023年校友會榜,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校友各有32人登上50億財富門檻的胡潤百富榜,成為“最具財富創造力校友會”。
這些說出了浙大光環背后真正的奧秘——創業。
優秀的高校并不少,但高校畢業生的選擇才更加重要。可以想象一下,再厲害的學校,如果學生最后的出路都是做題、考公、考編,這當然也可以取得某個層面的成功,但人們如果期待的是企業家、明星企業,估計就不太容易看到。
所以,浙大的成功其實也離不開浙江的土壤,畢竟這里是民營經濟最發達、創業氛圍最濃郁的區域之一,浙大與浙江,終究也是相互成就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成為一所好大學都未必有那么難,因為這是路徑清晰的,論文、科研、砸錢,都可以刷出排名。但復制像類似浙大的經驗,卻并不容易,因為這意味著要冒險,是沒有多少前路可循的。
吊詭的是,這并太不符合今天很多人對大學的期待。今天,很多考生和家長信奉的專業導師、考研名師,是學習如何趨利避害,選擇一個最穩當、好就業、進體制的專業和學校。
所以,或許會有很多人崇拜浙大,但浙大經驗的啟示,不少人恐怕就沒法感冒了。多少學生信奉的人生哲學是“求穩當”,哪敢去創業呢?
浙大的這一波熱度,或許也說明了大學的價值所在。論文、排名、名氣云云,也許都是虛的,關鍵就是能不能鼓勵自己的學生去冒險,敢不敢去探索未知領域,一個校友明星企業帶來的宣傳力量,可以超過很多學校安排的軟文通稿。
各地對杭州、對浙大的艷羨,也要防止變成葉公好龍。都想要GDP、想要產業、想要頂尖大學,但一談到公平競爭、鼓勵民營經濟、支持年輕人創業,就立刻泄氣,那么再多的經驗,也都沒什么參考價值了。
換句話說,大家沒必要太糾結學校或是城市怎樣,現在排在什么名次,各項指標是多少。在科技競賽漸趨白熱化的今天,或許可行的道路已經越來越“單調”,就是破壞、創新、冒險。高校、城市、產業等等,誰抓住這把鑰匙,誰就通往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