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遇見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教育,是一場塑造靈魂的修行,是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
《朗讀筆記》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嬰兒出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是不平等的。 差異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
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沒有比父母的言傳身教再好的教育方法了。
01
3歲立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心理學家哈洛曾經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從母親身邊帶離,在之后的165天中同另兩個“母親”在一起——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和什么都沒有的“絨布媽媽”。
初始階段,小猴子經常圍著“鐵絲媽媽”,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
除了感到饑餓的時候會去“鐵絲媽媽”那里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小猴子都是與“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在碰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只木制大蜘蛛時,更是會立即跑到“絨布媽媽”身邊,緊緊地抱住它,汲取安全感。
這一實驗表明,幼小的動物除了需要物質上的滿足之外,同樣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物質需求。
主持人楊瀾就曾在一個論壇上,講過自己與孩子的故事。
兒子出生后,她一直全心全意的陪著他。
直到有一次,因為工作的原因,她整整出差了一個星期。
回到家的那天,兒子把臉背對著她,一直不說話,過了好久,才委屈的哭出聲來。
那個時候她才發現,自己的離開可能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她下定決心放下工作陪伴孩子,也正是這之后的陪伴,重塑了孩子心底最重要的安全感,
楊瀾感概道:
“如果不抓住機會給予孩子好的陪伴,很多缺失,是一輩子都難以彌補的。”
對父母來說,外出打工可能是迫于生計的必然選擇。
但對孩子來說,感受到的可能只有被拋棄的痛苦和無助,尤其是年齡尚小的孩子。
正如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的:
“孩子3歲前,能否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影響到他們大半生與父母間的相處模式。”
這一階段,是構建孩子安全感、幸福感最重要的階段。
缺少陪伴的孩子,性格上會變得孤僻、冷漠,感受不到被愛,自然學不會如何愛人。
而在父母陪伴中長大的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更愿意探索世界、與人交流,成長的自信、開朗。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父母一定要意識到,在孩子3歲以前,親密的陪伴是最為重要的。
1.經常和孩子進行身體接觸。例如擁抱、牽手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度,感受肢體接觸中帶來的心理上的滿足。
2.多與孩子互動,增進情感教育。與孩子待在一起時,放下手機,專心互動,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事事有回應。
3.經常陪伴孩子,避免長期分離。“分離焦慮”對孩子的成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應盡量克服困難,多陪陪孩子。
02
6歲立威,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
李玫瑾教授說:
“3-6 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行為能力也在增強,如果家長百般呵護、縱容,就會養出一個蠻橫的孩子。”
孩子身上有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領路人的父母,意識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
前幾天去看電影,有個五、六歲的小孩一直在各種吵鬧。
電影快一半的時候甚至拿著激光筆到處亂照,還不小心照到了一個男人臉上。
那個人當場就發火了:“誰家孩子啊,能不能管管啊,不知道激光筆多危險嗎?”
電影院鴉雀無聲,因為沒人回應,那個人罵罵咧咧地坐下了。
幾分鐘后,那個孩子又打開了激光筆,還報復性的頻繁照射那個人。
忍無可忍后,那個人走到了熊孩子旁邊,給了他一巴掌。
這時,熊孩子兩邊的座位突然站起了一男一女2個人,一邊推搡嘴里一邊說著:
“怎么還打孩子呢?他還小,還是個孩子,你和他計較什么……”
后來,有人報警了,他們被一起帶去了公安局。
這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只要孩子的父母在事件發生的最初,好好約束一下孩子就行。
結果他們卻裝作自己不在場,直到孩子被打才站了出來,還一直為孩子的錯誤行為找借口。
莫言曾經說:
“現在有很多父母將孩子的壞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的身上,就是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殊不知,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不負責任的家長,是他們的驕縱與維護,讓孩子變得如此不講理,如此蠻橫的,這對孩子的未來有任何益處嗎?
那個經典的“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
在被執行死刑前,兒子一口咬掉了母親的耳朵,他說:
“我恨她,要是她能在我一開始犯錯的時候,不是夸我做得好、真聰明,而是打我一頓,教我要走正道,我就不至于落到今天這個下場。”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說:
“小孩子就像尋找墻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后才能發現邊界在哪里。”
如果父母不能在這時好好教育孩子,等他大了就真的管不住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時間段,在孩子6歲前,幫他立好規矩,樹立規則意識,確立好為人處世的邊界和底線。
1.做錯事,認錯道歉。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悔改。在孩子犯錯時,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暴力鎮壓孩子,而是仔細地告訴他這件事為什么是錯的,在孩子真正理解后,帶著他前去道歉,求得諒解。
2.擔責任,行動彌補。學會承擔責任,是孩子走向成長的關鍵一步。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做了錯誤的事,就該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也是鍛煉他們思考力和處事能力的一個機會。
3.適當懲罰,別心軟。沒有懲罰,就沒有進步。家長給孩子最大的愛,是帶著規矩的愛。通過一定的懲戒措施,讓他感受到犯錯帶來的后果,在“痛苦”中得到成長,記住這份教訓。
03
12歲立價值,培養心理陽光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個母女對話的視頻刷爆熱搜,引得各大官媒都紛紛點贊。
起因是,一家人出去旅游,買票的時候,媽媽卻多花了482元買了一等座。
女兒不解,覺得二等座也不是坐不了,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呢,節約點不好嗎?
媽媽卻斬釘截鐵地告訴她:“你值得一等座,你也配得上一等座。”
女兒又問:“那商務座呢?”
媽媽笑著回答:
“商務座你也配得上,但爸爸媽媽目前的能力還配不上,但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爸爸媽媽的問題。”
女兒有點內疚的繼續說:“可我不想你們為了我那么辛苦。”
媽媽連忙解釋:
“不不不!就算沒有你,爸爸媽媽也要努力的呀,只不過有了你,我們努力的動力會更大。你要知道,你值得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當然前提是,你也在為之努力。”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為了鼓勵家長們,給孩子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優質生活,而是想要提到那個大部分家長都不在意的、稀缺的“配得感”。
“配得感”是什么呢?是告訴孩子一切美好你都值得擁有,是讓孩子即使物質不能滿足,至少精神是足夠豐盈的,讓孩子想要為了這些美好去奮斗,而不是因為家長的“貧窮教育”感到自卑和羞愧。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美家境其實挺好的,但她自己并不知道。
因為父母覺得,要是小孩子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環境,很容易不思進取,于是決定瞞著她真實的家庭狀況。
他們一家人租著一個城中村的小房子,過得非常節儉。
每次吃飯,媽媽都要盯著小美,讓她把碗里的飯全部吃完,即使吃不下了也要硬塞進去,不能浪費。
每次買衣服,爸爸總是習慣性的買大一號的碼數,因為可以多穿幾年,該省得省。
每次小美不小心弄壞了東西,都要得到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因為她不懂珍惜……
就這樣,小美穿著不合身的衣服鞋子,小心翼翼地,“節儉”地度過了那幾年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她不敢和女同學站在一起,不敢犯一點錯誤,每次花了家里一點錢就開始愧疚,內心充滿了壓抑。
當她成年后,得知父母僅是因為擔心她“變壞”才對她如此嚴厲時,她大鬧一場,遠離了他們,但從小養成的、根植在心里的那種自卑,卻再難徹底清除。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12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滿身都是負面情緒的孩子,即使再優秀,內心依然是不健全的。
性格決定命運,家長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因為自己錯誤的行為,害了孩子的一生。
只有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換位思考,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陽光活潑的孩子。
1.多鼓勵,少貶低。沒有一個人能在不斷地指責中,依然保持心態穩定的,孩子自然也是。父母要學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他們才能在這種成就感中繼續做得更好。
2.多溝通,少嘮叨。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家長要學會慢慢轉變思想,學會尊重孩子,將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這樣孩子才會愿意與父母交流。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個觀點說的很對: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教育,是一場塑造靈魂的修行,是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
做父母的,惟有全力以赴,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指引孩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才不負帶他來這人間一趟。
點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在這三個階段教育好孩子,處理好親子關系,當好孩子通向美好人生的引路人。
作者:遇見。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干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