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的中國經濟終于有告別疫情以來低迷走勢的跡象,除了像房地產及其延伸產業仍處于困頓外,工業生產、商品出口、社會消費等其他領域都有顯著回暖的態勢,全國的GDP實際增長率也達到了5%的預期目標,全社會經濟呈平穩向上!
但為何全國及各地區的財政收入漲勢未起,甚至還有下跌狀態的呢?不是說這個指標是經濟走勢風向標嗎?但哪怕是財稅領域最強的十大省市的運行也都不太理想狀態呢?是不是有特殊因素影響呢?
乍看十強省市的年度財稅狀況確實是令人吃驚的,在經濟回升的大環境下著實不夠給力哦,居然3%以上的同比增速都算是快的,但也就山東與北京兩地可達到,其余各省市都是處于更低的增速狀態而且竟然還有廣東、河南兩地是下跌狀態。
廣東省作為國內經濟第一省,產業基礎與經濟活力自然不用多言的,誰承想2024年度的預算收入居然持續了幾乎一年的下跌態勢而一直到年底都未能回正,仍有2.3%的跌幅,雖然其1.35萬億的收入規模仍可傲視群雄,但狀態令人捉急呀。
河南省的2.6%跌幅還有更大一點點,這不僅讓它的收入降至4398.9億而被四川省擴大了差距而且還被河北省追近到百億以內,能否守住其第8的位次有點不好說哦。
其他省市雖然是正增長的但增速也不理想,上面就說到了山東與北京的3%多的漲勢都算是快的就可想而知,江蘇、浙江、上海、四川等都只有1%左右的增幅,安徽省的2.6%在其中都算是較為平穩的了。唯二可值得一點欣喜的是,江蘇省全年預算收入突破了萬億大關、第十位的安徽省也達到了4千億以上。
觀察完十強省市的運行態勢,就得解釋為何會這般低迷了,與整體經濟狀況完全不搭呀,到底是由什么特殊原因造成的?
經過分析后發現,這一年PPI一直處于下跌狀態對各地的財稅收入影響不小,這點其實從全國年度工業增加值的實際增速要高于名義不少也能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一年工業產能回升很快,但產品價格卻是下跌態勢也就影響了工業企業的實際收益的提升。
稅收是與生產效益正相關的,這就造成工業生產確實在快步回暖而財稅增長卻停滯,但并不意味著經濟也是停滯的吧?而是特殊因素導致了財稅與經濟走勢不同步。
其次是2024年對企業及個人的稅收抵扣、優惠等還有繼續加大力度,這也一定影響到了財稅收入實際增長效果,這點在部分省市的年度地方財政收入報告中是有所體現出來的。如某省2024年度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6%,剔除緩交、新增減免等因素后有6%的可比增長,而后者才是這一年實際產生收入的同口徑比較結果,而非同比增速。
可以相信結合這兩個主要特殊因素后,十大省市2024年度的預算收入漲勢能更好許多的,大致能相當于GDP實際增速而還是符合它作為經濟風向標的作用。當然像廣東、河南兩省的話會略微困難點,就算是可比增速應該也是較為難看的,個別省市有點意外狀況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說是吧?
所以沒必要一看到各地財稅收入漲勢低迷就過于悲觀的,還需理性分析。最后請來看下表,具體了解十強省市的年度預算收入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