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 年 5 月 17 日(四月初五),湘潭十八總順泰棧張燈結(jié)彩,熱鬧非凡,秋瑾與王廷鈞的婚禮在此隆重舉行。這一年,秋瑾 21 歲,比新郎王廷鈞年長兩歲?;槎Y上,賓客們紛紛送上祝福。王黻臣給兒媳秋瑾的結(jié)婚禮物更是令人矚目 —— 一間位于湘潭城里的當鋪,這份厚禮在當時的湘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婚后,王廷鈞一邊用心經(jīng)營當鋪,一邊延請老師繼續(xù)攻讀;秋瑾則沉浸在琴詩書畫之中,同時堅持練拳習武,然而,即便是他們也無法避免“七年之癢”。
秋瑾天資聰慧,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11 歲便能寫詩填詞,她的祖父秋嘉禾曾感嘆:“可惜阿瑾是個女孩子,如果是男孩,考起來不怕不中?!?/p>
秋瑾不信命,她雖身為女子,卻渴望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然而,王廷鈞自幼生活優(yōu)渥,嬌生慣養(yǎng),對科舉攻讀缺乏足夠的耐性和毅力,才華有限,難以與秋瑾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產(chǎn)生共鳴。
1903 年中秋,王廷鈞讓秋瑾在家中準備飯菜,說要招待客人。秋瑾滿心歡喜地忙碌了一天,精心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然而,她左等右等,始終不見客人和丈夫的身影。
后來才得知,王廷鈞在半路上被朋友叫去喝花酒,把招待客人的事拋到了九霄云外,徹夜未歸。秋瑾憤怒之下,換上男裝,前往戲院看戲。
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女子拋頭露面去戲院看戲,尤其是身著男裝,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王廷鈞得知此事后,大發(fā)雷霆。他怒不可遏地回到家中,對秋瑾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了她。
秋瑾萬萬沒想到,自己深愛的丈夫竟會對自己拳腳相加。她悲憤交加,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住進了客棧。
此后,兩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爭吵也越來越頻繁。
1903 年秋瑾隨夫到北京后,借居在宣武門外繩匠胡同的吳宅,也就是吳芝瑛家。吳芝瑛是社會知名的才女名媛,她的丈夫廉泉任官戶部郎中。通過吳芝瑛的介紹,秋瑾積極投身社交活動,結(jié)識了許多社會上層、名流以及新知識界人物。
秋瑾的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的視野更加開闊,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渴望走出家庭,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她的這些變化卻讓王廷鈞感到難以接受,兩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1904 年,秋瑾做出了一個決定 —— 東渡日本留學。此舉讓她與王廷鈞之間的關(guān)系陷入了更深的危機。
為了實現(xiàn)留學的夢想,秋瑾四處籌措經(jīng)費。她變賣了自己的嫁妝,向朋友借錢,甚至不惜與家人產(chǎn)生矛盾。然而,即便如此,資金仍然捉襟見肘。
秋瑾希望丈夫和夫家能夠給予她經(jīng)濟上的支持,幫助她完成留學的心愿。然而,王廷鈞卻認為秋瑾的想法不切實際,留學不僅費用高昂,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他擔心這會讓家庭陷入困境。因此,他拒絕了秋瑾的請求。
除了經(jīng)濟沖突和思想隔閡,秋瑾制造與丈夫 “決裂” 的假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保護家庭。
她深知自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yè)充滿了危險,一旦被清政府察覺,很可能會牽連到家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她決定與丈夫 “決裂”,斷絕來往,讓家人與自己劃清界限。
這樣,即使自己遭遇不測,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家人的安全。
秋瑾數(shù)度表示要與王廷鈞 “決裂”“斷絕往來”,亦數(shù)度表示如果與丈夫關(guān)系不能按照自己愿望解決,“則死之而已”。她的言辭堅決,態(tài)度強硬,讓王廷鈞感到十分震驚和無奈。
王廷鈞雖然堅決不同意離婚,但他也無法阻止秋瑾的決定。他深知秋瑾的性格,一旦她做出了決定,就很難改變。
為了籌措革命經(jīng)費和安頓孩子,1907 年初,秋瑾回到湘鄉(xiāng)荷葉王家。她向其家父索取銀二千兩辦大通學校,回故里神沖與家人訣別,并聲明脫離骨肉關(guān)系。
她的這一 “休家” 之舉,在湘鄉(xiāng)荷葉神沖這個閉塞的山鄉(xiāng)引起了極大的風波,鄰里鄉(xiāng)親們都感到十分駭然。他們無法理解秋瑾的行為,認為她的做法太過決絕。然而,秋瑾卻顧不了那么多,她心中只有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為了實現(xiàn)這個理想,她不惜犧牲一切。
1907 年 7 月 15 日,秋瑾,這位英勇無畏的革命志士,因組織光復軍起義事泄,血灑紹興軒亭口 。
遠在湖南的王廷鈞,在得知秋瑾就義的噩耗后,悲痛欲絕。
此后,王廷鈞便沉浸在對秋瑾的深深思念之中,無法自拔。他辭去了京官,回到老家,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1909 年,秋瑾就義后的第三年,王廷鈞因思念過度,不幸早逝。
在秋瑾就義之前,曾為丈夫留下一雙兒女。她去世這一年,王燦芝才6歲。
王燦芝的性格與母親秋瑾極為相似,豪爽仗義,充滿正義感。15 歲時,她瞞著祖母,拜家中曾當過兵的仆役 “王大老倌” 為師,開始學習武藝。
辛亥革命后,作為烈士遺孤,王燦芝得到了國民政府和秋瑾生前好友的悉心關(guān)照。1920 年,在眾人的資助下,她和哥哥王沅德來到了上海。在上海,19 歲的王燦芝進入了為紀念秋瑾而創(chuàng)辦的競雄女校。畢業(yè)后,她憑借出色的表現(xiàn)留校任教,并擔任校長助理 。
1925 年,在母親生前好友徐自華的推薦下,她接任競雄女校校長一職。在擔任校長期間,王燦芝不僅致力于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還積極尋找殺害母親的兇手 —— 原紹興知府貴福。
她利用自己的人脈關(guān)系,四處打聽貴福的下落。然而,始終沒有任何消息。盡管如此,王燦芝并沒有放棄。
1927 年,王燦芝考進上海大夏大學行政系,繼續(xù)深造。在大學期間,她接觸到了更廣泛的知識和思想,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此時,中國的航空事業(yè)剛剛起步,國家急需專業(yè)的航空人才。王燦芝敏銳地意識到,航空領(lǐng)域?qū)⑹撬秊閲邑暙I力量的新舞臺。于是,她毅然決定放棄原本的專業(yè),轉(zhuǎn)而投身航空領(lǐng)域 。
1928 年,王燦芝獲得了國民政府的資助,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留學。她先進入華盛頓大學學習,但很快發(fā)現(xiàn)紐約大學的航空專業(yè)更為出色。于是,她又轉(zhuǎn)學到紐約大學航空專業(yè),攻讀飛機制造及航空技術(shù)。
在學習期間,王燦芝每天都早早地來到教室,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課后,她又一頭扎進圖書館和實驗室,查閱資料,進行實驗。她對每一個知識點都精益求精,對每一個實驗都認真對待。
經(jīng)過兩年的刻苦學習,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航空教育、飛機工程、駕駛學、無線電等全部課程,成為了學校里的學霸。她的出色表現(xiàn),贏得了導師和同學們的高度評價 。
1930 年,王燦芝學成回國,成為了中國首位女飛行員、首位 “留洋” 飛機女專家和首位航空女教官。
她的歸來,受到了國內(nèi)各界的熱烈歡迎。她先后在國民政府航空署、軍政部航空學校任職任教在她的悉心教導下,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飛行員脫穎而出,為中國的航空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
然而,王燦芝始終沒有忘記為母親報仇的心愿。1931 年夏,她偶然得知殺母元兇貴福藏匿于長春。
原來,貴福殺害秋瑾后,一直膽戰(zhàn)心驚,先是潛回北京,改名趙景琪,企圖躲避追捕。后來,他又竄至東北,為日本籌建偽 “滿洲國” 充當走狗。
得知這個消息后,王燦芝決定親赴東北,手刃宿敵。然而,就在她準備動身之際,“九一八” 事變爆發(fā),形勢驟變。為了國家的利益,她不得不暫時放下個人恩怨,將報仇的計劃擱置 。
此后,王燦芝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救亡運動中。她積極宣傳抗日思想,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斗爭中。她還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抗日軍隊提供技術(shù)支持。
抗戰(zhàn)勝利后,王燦芝回到上海,開始潛心收集、整理母親秋瑾的遺稿。她四處奔波,尋找母親的手稿、信件和照片,將它們一一整理成冊。她還將母親的事跡用英文介紹到國外,讓更多的人了解秋瑾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 。
等到抗戰(zhàn)勝利后,貴福已經(jīng)去世。她久久地跪在母親的墓前,淚如雨下,哭訴著自己的無能和悔恨 。
1951 年,經(jīng)周恩來總理特許,王燦芝移居香港。臨行前,她將自己多年來收集的珍貴秋瑾材料悉數(shù)贈予國家。這些材料,成為了研究秋瑾和辛亥革命的重要依據(jù)。
1953 年,王燦芝從香港前往臺灣,在那里繼續(xù)從事航空教育工作。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為培養(yǎng)更多的航空人才而努力奮斗 。
1967 年,王燦芝在臺北突發(fā)腦溢血,不幸離世,享年 66 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