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從“格物致知”到“格晶致器”,后者并非單純的技藝展現,而是蘊含著深刻的理念與追求。“格晶致器”意味著通過對晶體結構的精準把控,實現高效加工。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技術層面,更關乎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旨在培養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設計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本領的優秀人才。因此,在制造晶體加工設備的過程中,“格晶致器”之法被崇尚與踐行。
開啟晶盛傳奇篇章
走進晶盛機電的展廳,歷史文化墻猶如一幅時光畫卷緩緩展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極具年代感的老照片,拍攝于2007年,主角是晶盛的幾位創始人以及公司真正意義上的首位客戶“北京有研”。曹建偉回憶道,20年前國內半導體行業處于被全球邊緣化的狀態,只有國字頭的“國家隊”愿意給新材料企業一個機會。
當時,面對某客戶12英寸長晶設備功能升級攻關,當曹建偉走進車間時,面對的只有一臺設備和幾本使用手冊。吃、住、睡都在車間里成為他當時的日常工作狀態,“長晶是一項非常玄妙的工藝技術,生長一個晶體基本要四五天,這期間必須寸步不離。”這樣的項目,曹建偉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不僅將設備恢復至完好狀態,還進行了測試拉晶……“拉晶測試一次要1至2周,當時改造合同才20多萬,但每次測試的成本至少50萬?!痹跓艄獬A?、晝夜顛倒的封閉式車間里,曹建偉就這樣憑借專業技術和持之以恒的韌性,攻克了該設備的控制系統升級難關,贏得了客戶信任。
一種超越一己私利的崇高價值追求,一份扶持新興產業崛起的重大使命,讓國企展現出強大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在那個工廠還是以數字命名的年代,晶盛依靠著以曹建偉為代表的浙大系核心團隊、敢于逆風而行的浙商精神以及半導體客戶的信任和支持,成功闖出了一條屬于晶盛的“半導體材料裝備”領軍之路。
真正站穩腳跟是在2008年,兩個大訂單的到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2008年,兩場罕見的自然災害深深印刻在每個國人心里,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災,在眾人紛紛逃生離開時,曹建偉卻選擇逆行而上,為晶盛搶下了半導體和光伏行業的國內市場,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四川雅安,前一天大家還在博弈,第二天和我們競爭的所有外企就都跑了,我說再等一等?!本褪沁@句“再等一等”,為晶盛爭取到了近億元的預付款。晶盛機電總裁何俊連夜帶著公章登上了飛往四川的航班,與他同行的是抗震救災的人民子弟兵。在那一刻,有人身先士卒以血肉之軀保家衛國,有人迎難而上以科技信念強大興盛。“我們是在余震中簽訂的合同?!闭劶按?,曹建偉感慨萬分。
或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無獨有偶,2008年年底的雪災險些斷了曹建偉回程的路,但也給晶盛帶來了1億多的訂單銷售額。雪災不像地震來得突然且不可預料,“有點預感,當時沒人敢去,我們是第一家敢上去談的,但一開始沒談攏?!毖劭粗h境越來越惡劣,曹建偉同樣是決心“再等一等”,終于等來了客戶的電話,“又折回去把合同簽了,再晚幾個小時就回不來了?!?/p>
曹建偉親自跑銷售、搞研發、做產品,以態度折服客戶,用實力占領市場,2008年的兩筆訂單是晶盛創業的第一桶金,也是曹建偉厚積薄發力量的反饋。
復盤晶盛機電和曹建偉的創業之路,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四千精神”,在危機中求生,在求生中反思,在反思中突圍,在突圍中蛻變,“聚焦專注,千錘百煉”,最終站上半導體硅材料設備領域科技創新的潮頭。
內卷是選拔也是機遇
塔基強則塔尖高。自創立以來,晶盛就將人力資源視為第一生產力,將其當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應不低于10%,而在晶盛,這一比例超20%。7000多名員工中,超1600名員工從事研發工作,其中博士超40位,且90%的研發人員來源于世界范圍內重點高校
在獨立于公司常規經營管理層以外,晶盛另有一套研發人員管理體系。曹建偉介紹道,“如何管理這些高素質人才,讓大家統一步調地集中創新與發展,這對于企業家組織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投入的精力不亞于開拓市場?!币匝邪l管理委員會為首,晶盛機電成立了10個專業研究所,2個先進實驗室,在全球布局了4大研發中心?!懊總€研究所所長直接向研發管理委員會匯報,參與決策全集團的研發方向,落實各項目的激勵與考核。每個研究所大概也就100至200人,是一個非常精簡獨立的組織。”在曹建偉看來,培養人才的步驟是在學校中完成,而進入企業后,每個人都面臨著嚴格的選拔,每一位博士或是優秀碩士的入職,都需要研發管理委員會團隊的親自面試,并且每一位面試官都擁有“一票否決權”
以賽代訓、以戰代訓,以講代學、以考促學,訓戰結合的方式對員工進行“選、育、用、留”,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這是晶盛的用人之道。以命題作文的形式,給予學員一周的時間進行研發和制造,將創新的想象力與專業的實踐力以模型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其中就有以公司吉祥物為原型打造的榔頭、有小型單晶爐設備模型、有契合時尚元素的藍寶石、首飾盒等。“晶盛愿意花費時間和資金支持研發人員在技能、思維和協作能力上進行全方位的提升?!?/strong>“晶盛每5年會頒發一次‘晶匠獎’,最高個人獎金可以達到100萬元,已連續頒了兩屆?!痹诰⒌恼箯d中,就陳列著一些研發人員之前“魯班杯”“波特杯”的參賽模型作品。
作為晶盛機電的企業與精神領袖,從曹建偉對人才的態度中,我們或許能洞見他的“科創范式”,正如他本人所說的,這一切源于浙大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創新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靈魂與核心競爭力,曹建偉作為浙大人才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卓越表現,也成為了這一教育體系成功實踐的生動注腳。
面對半導體和光伏產業日益加劇的競爭,曹建偉展現出了行業龍頭領導者的從容與底氣:“內卷不是壞事,對于人才和行業來說,有內卷才有機遇。市場經濟勢必會卷起來,但作為領導者,需要考慮如何高質量地發展,而不是陷入低成本、低端的內卷和內耗?!?/p>
以科技之晶盛譽天下
2012年5月,晶盛機電成功闖關IPO,順利登陸了創業板。2016年,曹建偉正式接掌晶盛機電擔任董事長。也正是在這一年,他從地緣政治中敏銳地嗅到了國產替代的機遇,“這是一個先發優勢很強的全球化產業,就像機床行業一樣,有嚴格的質量體系,最重要的就是在市場機會來臨的時候快速占據?!?/strong>曹建偉坦言,從2020年到現在,晶盛六七十億元投在了半導體領域以及新設備的研發。目前,晶盛實現了8-12英寸大硅片全產業鏈設備覆蓋,在與時間的競爭中,晶盛提前卡位,秉承著“求是創新”的基因,在曹建偉的帶領下實現了高速發展。
一代材料,一代工藝,一代設備,晶盛機電聚焦半導體材料裝備領域,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突破一個個“卡脖子”關鍵,研發多項首創技術,補齊多項空白短板,以先進科技引領產品、工藝、裝備的迭代和突破,實現了技術和規模的雙領先。
“站得越高,就越能看清楚自己的短板,能看到自己的強項在哪里,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strong>一路走來,也曾有高利潤、短平快的誘惑擺在眼前,但曹建偉明白這并不是長久之計,“打造半導體材料裝備領先企業,發展綠色智能高科技制造產業”,這是晶盛的企業使命,也是曹建偉的創業初心。這一初心貫穿了創業近20年來的風雨征程,抓住每一個時代機遇全力以赴,做好半導體裝備國產化。
曹建偉既是科學家,也是企業家。他深知,作為科學家,自己的使命是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半導體國產替代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作為企業家,自己的責任則是辨別公司發展中的真偽需求,創造價值,服務于社會。據統計,晶盛機電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已累計捐贈5000余萬元,2023年5月,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晶盛樓”正式啟用。牌匾上鑲嵌了兩塊紅寶石,以齒輪為基,寓意著鑄大國之重器實現制造強國之愿景;晶圓為上,如一輪紅日冉冉升起,象征學院發展如日中天。曹建偉表示,“晶盛樓”掛牌,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期許。
談及對未來科技型人才創新創業的寄語與期盼,曹建偉打趣道:“多跟高人請教?!倍忿D星移,殊不知他也已成為眾多后輩眼中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人。
記者手記
他于半導體行業艱難之際毅然創業,從技術攻堅到市場開拓,一路披荊斬棘。他堅韌不拔,如在早期項目中,長時間在車間鉆研,克服重重困難實現設備國產化。同時,他極具戰略眼光,根據地緣政治變化,帶領企業抓住國產替代機遇。他重視人才,建立獨特研發管理體系,以賽代訓等方式培養人才。
“站得越高,就越能看清楚自己的短板,能看到自己的強項在哪里,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他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堅守初心,專注于半導體材料裝備領域的發展。
來源:《浙商》雜志 記者 王御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