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場備受矚目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當華為任正非、比亞迪王傳福、阿里巴巴馬云、深度探索梁文峰、宇樹王興興等科技領軍人物齊聚北京時,這場被外界稱為"中國智造天團"的盛會,不僅勾勒出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藍圖,更在企業家畢業院校榜單上投射出中國高等教育的育人圖譜。值得關注的是,在清華大學、中國科大等傳統強校之外,重慶大學也有兩位杰出校友同臺亮相,向世人展示了西部高校在科技人才培養中的硬核實力。
(圖片:座談會現場照片,來源于網絡)
從座談會釋放的產業風向可見,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硬科技領域正成為民營企業突圍的主戰場。這既印證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前瞻布局,也折射出市場對復合型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參會的科技型企業家中,具有深厚工科背景的占比高達78%,這一數據背后,是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
在眾多星光熠熠的企業家群體中,一向低調的重慶大學校友群體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華為的任正非老爺子不僅坐在C位,而且在大會上率先發言,他以其深厚的工科背景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闡述了科技創新對于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而共享集團董事長彭凡的成長軌跡同樣具有啟示意義,這位從鑄造車間技術員成長起來的智能制造先鋒,在座談會上分享的"傳統產業+數字轉型"實踐案例,正是重大"產教融合、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在產業端的完美投射。
(“超瞬態實驗裝置”效果圖)
他們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但同樣不可忽視高校教育的重要影響。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重慶大學近年來的戰略布局頗具深意。投重金建設的智谷校區,與嘉陵江實驗室、超瞬態大科學裝置等科研平臺共同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的創新鏈條。這種面向未來的布局,在ESI最新學科排名中得到印證:該校工程學躋身全球前萬分之一,排名全球第18位,還在細分領域形成獨特優勢——覆蓋機械、電氣等22個一級學科的工程學科群,精準對應人工智能算法、芯片設計、新材料開發等戰略產業的人才需求。
(圖片:重慶大學A區)
這種學科布局的前瞻性,在人才供給端已顯現成效。以半導體產業為例,重慶大學微電子學院通過"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近三年為行業輸送了大量的核心人才。這種"學科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深度咬合,正是重大在新時代高等教育變革中給出的創新答卷。
在"雙一流"建設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的背景下,重慶大學的突圍之路具有典型示范意義。通過打造"智能+""綠色+"學科新范式,該校已建成1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3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特別是在先進制造領域,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孵化的多項成果,已成功應用于C919大飛機、天宮空間站等國之重器。這種"頂天立地"的科研取向,既塑造了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也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了現實路徑。
(圖片:重慶大學自主研發的大規格復雜結構功能一體化鎂合金適配構件,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任務中成功應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大在保持傳統工科優勢的同時,正加速布局未來技術學院。其首創的"學科交叉創新班"采用"院士領銜+項目驅動"培養模式,在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學工程等交叉領域已培育出多個師生共創企業。這種打破學科壁壘、貫通培養鏈條的探索,或許正是中國工程教育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關鍵密鑰。
站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起點,重慶大學的發展軌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高校變革的典型樣本。當"重大智慧"持續注入科技攻關主戰場,當"重大方案"不斷破解產業轉型真問題,這座歷史悠久的巍巍學府必將以更昂揚的姿態,在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中書寫屬于西部高校的奮進篇章。這或許就是座談會給予我們最深刻的啟示:高等教育的價值,終將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實踐中綻放璀璨光芒,大家覺得呢?
(圖片:重慶大學鐘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