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六六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久違的初中同學聚會。
同學聚會,少不了要聊起如今的現(xiàn)況,工作、生活。
果不其然,當初幾個班上的學霸,后來幾乎也都考上了重點大學。
現(xiàn)在他們畢業(yè)多年,要么進入大公司工作,有一份相對光鮮的工作,要么考了公務員,進入了體制內。
但令人意外的是有個男生,當初成績不是很好,是老師眼里的“搗蛋鬼”,如今卻自己做起了生意,因用心經營、服務周到,每月流水非常不錯。
還有一個女生,當初在班上不怎么愛說話,成績也一般,現(xiàn)在居然出了好幾本書,成了小有名氣的作家。
作為父母,我們習慣了用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優(yōu)秀與否。
的確,一個孩子成績好,常常意味著良好的學習能力,自律性和專業(yè)能力,這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至關重要。
但一個孩子未來是否有前途,能否“賺大錢”,并不完全由成績決定。
真正能夠決定孩子未來能否“逆天改命”的,往往是這四個特質。
人緣好,善于人際交往
我們上學的時候總能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成績不好,卻在班上很受歡迎。
他們往往情商高、有眼力見、會來事,為人熱情又仗義,大家都愛和他玩。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小巷人家》里面的林棟哲,就是典型的這類孩子。
雖然他成績不好、調皮搗蛋,但特別機靈嘴甜,走到哪里都像個小太陽。
第一次見到新鄰居,他立刻熱情地上前打招呼,還要幫人家提行李。
有次,他因為趴在地上玩彈珠被媽媽責備,他干脆直接鉆進了隔離鄰居的被窩里,一點不拿自己當外人。
去張叔叔家看電視被嫌棄占地方后,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直接回來跟媽媽告狀:“一個電視有什么稀奇,我媽也能給我買!”
這樣的孩子,雖然成績一般,但進入社會后卻很容易“闖得開”。
畢業(yè)后,林棟哲的學霸女朋友莊筱婷工作遲遲沒有著落,而他卻能順利地找到一份外企的工作。
李玫瑾教授曾坦言:
“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在未來更容易有出息,因為他們能夠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更能有效地利用人脈資源。”
電視劇《小歡喜》中,我特別喜歡方一凡這個孩子。
他成績不好,高三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倒數(shù)第一,還因為在學校搗蛋被找了家長。
但他卻熱情真誠、幽默活躍,對朋友們掏心掏肺,人緣特別好。
后來,方一凡因為跳舞特長,被南京藝術學院錄取。
我相信,這樣吃得開的孩子,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過得不會差。
卡耐基表示:一個人的成功,15%靠過硬的專業(yè)知識,85%靠順達的人際關系。
作為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意識,多帶他和人打交道。
這樣孩子才有能力有勇氣與人交往,懂得察言觀色,做一個自信、坦誠、情商高的人。
有主見,行事果斷
見過很多孩子,明明成績很優(yōu)秀,但是談起未來規(guī)劃,眼里一片迷茫。
他們就仿佛父母手里的提線木偶,被父母的期望所操控,很難真正地做自己。
學者陳丹青就說過:“不從眾、保持獨立人格、堅守個人的價值觀,這在中國非常難。”
一個有主見有想法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有出息,因為他們不會人云亦云,會獨立思考,判斷是非。
在面對問題時,他們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敢于和父母“唱反調”。
著名教育家劉墉,從小對兒子劉軒非常嚴厲。
不僅要求他在節(jié)假日學習,還給他安排撿松果、掃樹葉、清理排水溝等活。
但劉軒覺得父親沒事找事,總跟父親對著干。
還理直氣壯地說:“我長大了,不該什么都聽你們的。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自己應該在哪里!”
就是因為劉軒從小不服輸、有主見,喜歡挑戰(zhàn)的性格特質,他不僅靠自己的努力上了美國哈佛大學,學習了自己喜歡的心理學,還一路讀到博士,成為了著名的心理學家。
他還不斷地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成為了臺灣著名文化媒體人、知名的廣告創(chuàng)意策劃人;
還登上舞臺,一舉成為《我是演說家》全國總冠軍。
正如兒童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所言:
能夠跟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后會比較自信、有主見,擁有創(chuàng)造力,敢于挑戰(zhàn)自己。
父母就不要一味讓孩子聽話,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
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人生的重要岔路口上,能夠為自己做選擇,最后驚艷所有人。
財商高,對賺錢感興趣
美國財富大亨巴菲特5歲時,就在家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向過往的人兜售口香糖;
6歲那年,他就從雜貨店批發(fā)整箱可口可樂,然后再零售賺差價;
后來,他還把別人打飛的高爾夫球,清潔干凈后轉手高價賣出去。
正是因為他從小對賺錢的迷戀,才驅使他不停地抓住各種機會,努力創(chuàng)造財富。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是個“小財迷”,對賺錢感興趣,絕對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優(yōu)勢。
如果父母重視孩子的這項優(yōu)勢,并加以利導,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那么絕對會為孩子的人生添磚加瓦。
博主@帥健翔曾自曝,自己剛畢業(yè)就賺到了人生第一個百萬,26歲賺到稅后3000萬,早早實現(xiàn)了財富自由。
他的賺錢能力,和他小時候父母的培養(yǎng)離不開關系。
有次家里來客人,媽媽給了他50元錢讓他去買汽水,還對他說:
“汽水30元應該就夠了,但我現(xiàn)在給你50元,如果你最后能剩下20元或更多,我就會給你額外5元獎勵。”
于是他忍住了買零食的沖動,也因此得到了金錢獎勵。
這次經歷,讓他對賺錢和存錢有了初步意識。
因為想賺更多的零花錢,他小學放假就開始去兼職了。
當時適合孩子的兼職無非就是發(fā)傳單或者賣報紙。
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賣報紙,因為能者多勞,賣得多就意味著賺得更多。
于是,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去拿報紙,然后研究去哪里賣賺得更多。
慢慢地,他找到了訣竅,發(fā)現(xiàn)去茶樓或培訓機構賣得最多,最后20天就賺到了3000塊錢。
后來,他就開始一邊上學一邊研究賺錢,畢業(yè)后還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
培養(yǎng)出億萬富豪的上海猶太媽媽沙拉說過:
每個孩子天性中都有賺錢的基因,父母要鼓勵孩子的賺錢欲望,幫助孩子提高獨立幸福的生活能力,從而獲得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引導孩子掌握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點燃孩子對賺錢的渴望,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會創(chuàng)造財富、擁抱幸福的人。
喜歡玩,動手能力強
看到過一位媽媽的分享:
她兒子初中時成績一直在班級中下游徘徊,沒少被老師批評。
但孩子特別愛鼓搗電腦,從電路到硬盤無一不通,學校的電腦課上,每次電腦出了什么故障,老師都會喊他解決。
她也曾為孩子的愛好頭疼不已,但看孩子這么喜歡便由他去了。
如今兒子畢業(yè)五年了,目前在一大型科技公司做游戲開發(fā),年薪能有五六十萬,遠超同齡人。
麥肯錫公司的最新研究報告預測:在2030年至2060年間,將會有50%的現(xiàn)有職業(yè)被AI取代。
在AI的大浪潮下,未來只會讀死書、缺乏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注定會被時代淘汰。
2025年春晚,一群穿著花棉襖的機器人在舞臺上扭起了秧歌,簡直驚艷了所有人。
這群酷炫的機器人背后,站著來自杭州的宇樹科技。
而宇樹科技的創(chuàng)始人,則是今年才34歲,被稱為科技新貴的王興興。
但王興興小時候,絕對不是所謂的“學霸”。
但他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從手工繪畫、雕塑,到機電類的航模、渦噴無一不通。
在小學和初中老師眼里,他性格內向、學習普通,甚至因為英語太差,只能以全校倒數(shù)第二的成績進入一所非常普通的高中。
后來,高考也只是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
但進入大學之后,他的天賦得到充分釋放。
他開始踏足機器人領域,沒有資金支持,只靠著200塊的邊角料,獨自做出了一個機器人。
而后,他進入上海大學攻讀碩士,開啟了更專業(yè)的機器人研發(fā)之路,成功開發(fā)出XDOG四足機器人。
畢業(yè)后,又一舉創(chuàng)辦了宇樹科技,成功屹立世界機器人舞臺。
每個喜歡“玩”的孩子都是潛力股,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動手”,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不要給他潑冷水。
創(chuàng)造性的玩樂,尤其是實踐活動,能發(fā)掘孩子們的天賦,釋放隱藏的潛力。
父母今天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就是成就他的未來。
看到一個調查,很有意思:
很多在自己的領域表現(xiàn)優(yōu)秀的人,他們在學生時代成績都不是特別突出。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成長中,遇到了愿意欣賞、支持他們的人,幫他們找到了一生為之努力的方向。
為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分數(shù),當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釋放自己的潛能,給孩子自由的發(fā)展空間,才能為孩子搭建盡情馳騁的平臺。
點個“在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抵達自己夢想的彼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