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牙齒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寫道:“凡人飲食不能潔齒,腐臭之氣淹漬日久,齒齦有洞,蟲蝕其間。”這表明,食物對牙齒的損害并非現代人的新發現。在談論對牙齒有害的食物時,人們會第一時間想到糖。在當今社會,食品種類繁多,人們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甜食和含糖飲料,如果食用后不清潔口腔,這些糖分無疑會對牙齒健康構成威脅。
目前,四聯因素學說是被廣泛接受的齲病病因學說,它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宿主和時間4個要素。牙齒表面的菌斑中存在大量細菌,這些細菌能夠利用食物中的糖分進行代謝,產生酸性物質。在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時間內,這些酸性物質會侵蝕牙齒,導致牙齒脫鈣(牙釉質表面的鈣磷脫落,因而使牙齒色澤改變),最終形成齲洞。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我們攝入的“糖”不僅有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等糖果類食品,還包括餅干、面包、蛋糕等含糖量高的精制食品。這些精制食品容易在口腔內形成糊狀物,附著在牙頸部或殘留在牙縫中,成為口腔細菌的滋生地,這些細菌分解食物后產生酸性物質,形成牙菌斑。此外,精制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往往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減少了食物中對牙齒的硬度和韌性有保護作用的成分。
然而,與糖的甜味相比,牙齒更畏懼另一種味道——酸味。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形象地描繪了酸味食物可能導致的“倒牙”現象。但酸對牙齒的損害遠不止于此,酸性食物也并非僅限于那些嘗起來酸的食物。實際上,所有對牙齒造成傷害的物質最終都是通過酸性作用實現的,如碳酸飲料中的磷酸以及需要細菌發酵才能產生酸性的糖分。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口腔pH值為6.2~7.0,呈現出中性環境。牙釉質主要由羥基磷酸鈣構成,當酸性物質與鈣離子結合時,長時間接觸酸性環境的牙齒硬組織會變得脆弱,導致脫鈣現象。幸運的是,正常情況下,脫鈣的牙齒能夠重新鈣化,這是人體組織自我保護和自我修復的機制,因此牙齒的脫鈣與再鈣化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口腔中的唾液是天然的“pH緩沖劑”,當吃糖后口腔pH值降至5.0~6.0時,唾液能夠在兩小時內讓口腔pH值恢復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pH值5.5是牙齒健康的一個重要臨界點,一旦低于這個值,牙釉質便可能開始脫鈣。因此,偶爾接觸酸性物質對牙齒并無大礙,但如果長期、頻繁地讓酸性物質與牙齒接觸,情況就會變得不利。酸性物質對牙齒的侵蝕能力不僅取決于pH值的高低,還與酸在口腔中的暴露頻率和方式有關。因此,如果讓pH值低于5.5的食物在口中長時間停留,就很容易對牙齒造成酸蝕。
如今,出現齲齒問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與碳酸飲料、果汁、運動飲料等各種飲品的普及有很大關系。為了保持新鮮和口感,這些飲料的pH值通常低于4.0,屬于酸性,如果飲料中添加了磷酸和檸檬酸,其pH值甚至可能降至2.0。“限糖減酸”已成為保護牙齒的新口號。因此,除了糖果和飲料外,所有高糖和酸味食物都應引起我們的警惕,如山楂片、山楂糕、西梅干、話梅等小零食以及柑、橘、橙、柚等酸甜口味的水果,還有pH值為3.2的醋、pH值為3.6的色拉醬等調味品。
鈣是構成人體骨骼和牙齒的關鍵礦物質,這使得許多人以為牙齒“堅不可摧”,甚至可以用來開瓶蓋。然而,這樣做并不可取。盡管牙齒表面的牙釉質主要由羥基磷酸鈣構成,其莫氏硬度(一種衡量物質硬度的標準,不銹鋼的莫氏硬度為5)可以達到5或6,但這種硬度僅局限于牙齒外部的薄薄一層。牙齒內部的牙本質硬度相對較低,因此,當我們不慎咬到硬物如沙粒或骨頭碎片時,可能會感到牙齒受到劇烈沖擊,甚至導致牙齒劈裂。
古代有“菜根煉齒牙”的說法,這意味著適量食用一些硬度適中的食物對牙齒有一定的鍛煉和清潔作用,有助于預防口腔疾病,但關鍵點在于適度。花生、核桃、松子、芹菜、蘿卜、瘦肉、牛筋等食物的硬度適中,對牙齒有益。然而,像甘蔗、榛子、肉骨頭、鍋巴、冰塊、蟹殼、牛肉干、硬面包等食物則過于堅硬,食用時應當小心,避免對牙齒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2B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