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羅莎莉
提到國內教育,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太苦了、太卷了”。孩子們之間分數咬得很緊,中高考淘汰率也高,幾乎沒有能歇口氣的時候。
不少中產父母為了帶孩子逃離這種高壓的環境,選擇“走出去”。今天文章中的這位媽媽,就決定放棄北京戶口,帶著孩子去香港。
本以為會給孩子帶來更自由自在的童年,沒想到卻卷入了另一場殘酷的廝殺。
這篇是她的真實經歷,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2019年,我家的獨生子女在香港最有名的私立醫院誕生了。
之所以說她是獨生子女,因為我很早就預判我不會生二胎甚至三胎。我的能力達不到,精力和經濟都不行。
因此從一開始我就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決定對家里這棵獨苗孤注一擲。
可以看賽馬的香港私立醫院
孩子小時候在北京長大。三歲面臨上幼兒園,擁有香港身份證的她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一切選擇在我。
先生是香港人,年長我三歲,我倆結婚十年老來得子,當然是希望她獲得更好的教育。
留在北京還是回到香港?我想都不想選擇了后者。
當初選擇在香港生孩子,也是因為眾所周知的香港教育資源好,只是我忽略了一點,“更好”就意味著“更卷”。
香港的擇校難度遠超想象。砸錢、雞娃、混圈,似乎是香港中產以上家庭的常態。
趁著赴港潮前來的內地家長,如果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可能到頭來會發現,費了大力氣拿香港身份變成了“瞎折騰”。
香港教育的卷
是卷在起跑線上
你很難想象,在香港,多數的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著手為孩子安排教育之路,這點要比內地家長提早了很多年。
記得當時我懷孕,先生跟同事們報喜,同事恭喜過后問道:“你們找好學校了嗎?”
我先生一頭霧水:“學校?什么學校?孩子還沒出生啊!”
即使先生作為本地人,也完全沒有預見如今的香港教育會卷到何種程度。
像我現在這樣,孩子三歲半開始物色心儀小學,照著人家的入學考試題開始練已經算是晚的。
后知后覺,原來香港人從懷孕開始就在為教育做計劃,只為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
香港出生的孩子都會有出生紙
都說海淀順義媽媽卷,但是考小學在北京也不是三歲半孩子應該面對的事。
到了香港我被迫要快速融入這邊的教育節奏,發現香港本地的家長為了子女教育,早早就劍拔弩張,力求讓孩子在學業上登峰造極。
內地家長跟香港家長比起來簡直是佛,太佛了。
香港許多教育中介都會開辦“考小面試班”,收費動輒幾萬元。
第一次聽說我覺得天方夜譚,考小學還要面試班,又不是考公務員!然而這在香港就像家常便飯。
想當年我三歲半的時候,半個大字不識,更不知考試為何物。
猶記考入那所與首都同名的小學時,老師問我最難的問題是:“一個桌子4個角,切掉1個角,還剩幾個角?”
我答:“3個角。”4-1=3,這就是六歲的我的水平。
后來才知道這世界上的事情不止有唯一答案。切掉1個角,除了3個角,還可以有5個角。就好像現在我們擁有的選擇似乎更多了,去這里讀書,去那里上學。
而香港的小學入學考什么呢?六歲入學,五歲考試,比我那會兒還早了一年。
其中一項內容是閱讀中、英文短句。這就需要有大量的中英文詞匯量,僅中文來講,不認識2000來個常用漢字恐怕難以順利通過。
當然學校是不會有那么多時間教的,靠的還是父母和課外補習。
根據我們內地的教學大綱,小學畢業需要識字3000個左右。五歲的孩子就讓他認識2000個字,不是達不到,而是太累了。
幼兒園第一學期結束,學校召開家長會。
孩子的班主任平時跟我挺聊得來,因為自打我回到香港,為了自己和孩子盡快融入,平時我就抓住一切機會跟她聊天。
幼兒園出去郊游,我去當義工,巴士上抓著她聊;接孩子放學,只要孩子不催,我正反都要跟她聊兩句。
家長會結束后,我向班主任咨詢了幾個有意向的學校,順便想偷偷打聽打聽班里其他孩子升小學的志愿。
老師靠近我表情神秘地說:“他們不會說的,大家都是競爭關系,最后去了哪個學校,只有收到錄取通知才會告訴你。”
一下子,我仿佛看到這些父母臉上的“競爭”二字,昭然若揭。
而且,還是暗著爭,在一切有結果之前,你看到的都是一片祥和、父慈子孝。
網上看到的那些中年父母攜子女赴港讀書看似輕而易舉,背后有多少人在強撐,夫妻為此背后吵了多少頓架,只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前一陣子來港的大黃鴨
朋友看我在香港住的地方附近沒有什么特別好的學校,一年前就苦口婆心地勸我趕緊搬家,當時聽到這個提議我還覺得大可不必。
在家附近找個學校上不就可以?我們小的時候也是家在哪,學校就在哪。
一年后的我理解了,香港好的學校有多難進,連夜卷著鋪蓋搬到學校附近才是王道。
現在的孩子,學校在哪,家往哪搬。
因此孟母三遷,在香港是家常便飯。從幼兒園就擁有耀眼簡歷的背后,竟是每一個普通孩子的常態。
接納香港“一條龍”式升學體系
復雜程度遠超內地
在香港三歲上幼兒園的孩子,是要兩歲參加面試的。兩歲的孩子似乎除了語言能力也沒有別的好展示。
女兒兩歲時參加了幼兒園面試,好在她語言有那么一丟丟天賦,報名了幾家學校都順利錄取。
我心想這也不難?誰知,這才是剛開始。
香港學校體系之繁雜,讓我這個內地老母親花了很長時間都感到無所適從。
我就像買新電器時拿到了一本厚厚的說明書,但是電器說明書可以扔,子女教育說明書怎么都得硬著頭皮讀下去。
決定來香港前,我就知道香港奉行的是15年義務教育(包括3年幼兒園6年小學6年中學),構想著逃離海淀順義媽媽的卷,愉快地去香港躺平。
沒想到我研究了香港的教育體系之后,再回頭看這個15年義務教育,有一種“中計了”的感覺。
香港學校按辦學方式分為以下5類:
① 官立學校(免費)
② 津貼學校(免費)
③ 直資學校(交學費)
④ 私立學校(交學費)
⑤ 國際學校(交學費)
先不說國際學校,單看香港的本地學校,從中學開始就按總體學習成績分為Band1、Band2、Band3,可以簡單理解為一二三類校。
二類校的大學升學率只有8-20%,三類就更別提了。
如果上二三類校,倒不如在內地踏踏實實參加高考。
因此來香港讀書的孩子,一般就是奔著本地一類校和國際學校這兩條路走。
一類校目前在全港有48間左右,只有8間直資(交學費)的學校,其他都是免費的津貼學校和官立學校。
學習成績好,又不收學費,聽著不錯吧!但是,競爭也相當激烈!
香港本地的一類校非常難進,根據學校在官網、facebook上公布的數據,好的學校每年報名人數超過7000人,錄取就錄取120人。
這是一個五歲孩子應該參與的競爭嗎?
在香港,是的。
香港熱門小學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比例
況且本地一類校雖好,但多是粵語教學,學生以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主。
我們在內地學校學的是簡體字,到了香港后即便是中文課程用的也都是繁體字,如果想從內地半路插班到香港讀書,很多孩子需要用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先攻克語言關。
香港的國際學校也不是有錢就能上。
香港有錢人太多,想進好的國際學校難度堪比上清北,拼的不只是孩子的成績,更是家長的財力,這個我后面會說到。
捫心自問,我自己都考不上清北,我讓孩子考這種難度的國際學校我居心何在?
兩種學校今后的出路也是大相徑庭。
香港本地學校的畢業生參加的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即DSE)”,類似我們的高考。考生可以用這個成績申請國內大學。
我先生的妹妹當年就是以14分的DSE成績被北京語言大學錄取的,實現了學渣的華麗逆襲。
當然DSE成績也可以申請海外大學,但分數要求比較高。一旦沒達到,就要上一兩年預備校,留學成本成倍增加。
而且對內地孩子來說,上香港本地DSE學校先要過粵語關,再過英語關,因此選DSE留學多少有點人為制造困難了。
所以一開始就想送孩子留學的家庭,都會選擇國際學校,盡早適應。
再說香港知名的國際學校,多數都是IB課程,中國學生不能用IB成績申請國內的大學,所以學生畢業后多出國深造。
如果讀了國際學校后不想出國的學生就非常吃虧了,本地大學一般只預留三成左右學位給這類考生,而且要和重考生、自修生等一起搶這三成學位,競爭非常激烈。
簡言之,如果你想讓孩子以香港做跳板,回內地讀大學,最好讓孩子讀香港的本地學校,咬牙過語言關,參加DSE的考試。如果你想讓孩子將來出國深造,那就送去國際學校。
為什么我一個幼兒園孩子的家長會考慮孩子上大學的問題?
因為香港很多學校是一條龍形式的。這是在香港讀書的必備常識,實在拿不準的學校,打開官網,就知道學校開了多少學部。
想讓孩子讀這個中學,就要讀它的小學;想要上它的小學,就要進它的幼兒園甚至學前班。說實話,像我這樣孩子三歲才開始規劃,已經有點晚了。
對于我家這個粵語不過關、一嘴北京腔的獨生子女來說,國際學校似乎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香港本地學校講的是粵語,嚴苛的粵語入學考試大概率是通不過的。
入學后孩子交不到朋友,作為內地家長也很難融入本地家長圈。
國際學校對學生家庭背景的包容性更高,學校教學使用普通話(繁體)和英文雙語,有的學校甚至還使用簡體字教學。
但讀入國際學校不匹配的一點是我不太想送她出國,我和先生都沒有國外留學背景,對國外那一套知之甚少,為她提供不了多少經驗上的幫助。
況且就這一個孩子,唯恐山高路遠。讀本地學校還是國際學校?一時左右為難。
替孩子選擇他們的人生,作為母親我壓力山大。
自己的人生尚可以試錯,但是我不敢拿孩子試。
決定別人的人生,這是多么重大的使命啊!
我很怕給孩子選錯路,進而一步錯,步步錯。
但有什么辦法呢?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權衡利弊、計較得失嗎?
最終決定踏出的每一步路的,還得是父母。
香港教育之卷
北上廣所不能及
我家里完全沒有粵語環境。孩子三歲前說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兒話音張嘴就來。
先生早就被我帶得一嘴京腔,因此他放棄說粵語直接跟孩子說英文,以至于在家孩子把他當洋鬼子,跟我說普通話,見到他直接切英語。
就這樣,選擇說普通話的昂貴國際學校,也是情理之中的難逃一劫。
看來香港這“15年義務教育”,終將是跟我搭不上邊兒了。
很多內地轉學到香港的初高中生,似乎有一個共性——
喜的方面是,他們的數學程度普遍比香港孩子強;
憂的方面是,英文是個大問題。很多在內地英語水平排班級前幾名的孩子,到了香港,英文只能在班里墊底。
這就歸結到香港英語教育起步早、語言環境更有利。
這不是我們內地教育的問題,這是現實。
香港幼稚園的兒童多數都已經能用英文流利對話,比起內地只能在課堂上學習那40分鐘的英文,香港的英文已經滲透到生活中。這一點,內地實在比不了。
回到香港后,我家孩子跟菲傭只能用英文交流。
動畫片也全都變成看英文的,聽不懂也生看。
菲傭有時候會教她一些咖喱味的英語,兩個人互相進行語言灌輸。
一天菲傭帶著孩子玩,兩個人頭對頭不知道在搞什么飛機,過一會孩子跑過來沖我晃著手背上的貼紙,興奮地說:“打肚!打肚!”
我腦子里飛快地搜索她可能要表達的意思,5秒后我知道了,她說的是“tattoo”。肯定是菲傭教她的,毋庸置疑。
還有一天我在廚房煮螺螄粉,聽到我家娃在教菲傭說:“火鍋兒!”
菲傭就跟著說:“火鍋兒!”
真是一個敢說,一個敢學。
學校每周會發一次本周學習報告,1-5分表示掌握的熟練程度:1是熟練掌握,3是部分掌握,5是掌握不了。剛回香港時,孩子的英文成績單滿眼飄著3分。
然而在菲傭的咖喱味英語、動畫片的強制輸入和爸爸的日常滲透下,到一個學期結束后,英文成績全部都是1了。
幼兒園第一學期愉快結束時,我接三歲半的孩子放學。
老師熱情地把她送出來,在門口跟我打招呼。
然后用那種“你吃飯了嗎”的平淡語氣微笑著問了孩子一句:“今天練琴了嗎?”我在旁邊一臉茫然:琴?什么琴?我從沒跟老師說過她在學什么琴啊?……轉念一想:難道大家都在學琴?!
我一追問,果不其然正中了我的猜測,這竟然是香港三歲孩子的常態!
以至于你沒學,就好像對老師說我家孩子不用吃飯一樣。我驚了,老師也驚了。
想到朋友家讀中學的孩子每天也是學完大提琴學鋼琴,學完鋼琴學擊劍,而且朋友還提醒我,在香港藝術是主科必須得學。
我小時候,音樂美術那可是經常被班主任霸占的課啊!
深受打擊的我回家就開始琢磨為孩子選個什么興趣班,本著學習的心態想聽聽教育博主如何說,當她在視頻中說到:“一二年級的孩子基本是沒什么作業的,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找到自己的興趣”時,我愣了一下。
看了一眼博主的IP,內地某二線城市。
莫說二線城市,我這個北京普媽在來香港之前,也以為如博主所說,至少幼兒園是肯定沒作業的。
回到香港才知道人家這邊三歲開始,每天都要寫作業。
我家孩子上的是一個快樂學校尚且如此,那些以學術論輸贏的香港學校每天的作業恐怕是堆積如山。
請了兩天假,再一打開書包看到的作業
從三歲開始就要拿筆寫字,每天帶著作業回家,粵語是人家的母語就不用說了,各種學術考試也紛至沓來,普通話、英文、朗誦、藝術、體育……
家長帶著孩子奔波于各種比賽,只為面試小學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能堆一桌子的獎狀。
別人有證書你沒有,好的小學錄取別人就不錄取你,中學亦如是。
在香港就像被無形的手臂推著,不得不卷,被迫得卷。
由北京大學認證的幼兒園普通話水平等級考試
我有一個在香港從事教育行業的朋友,她經常聽到內地家長向她反映香港的教育實在太難了。
她有一個學生,父母從上海來到香港,為了讓孩子提高競爭力進入香港一線名校,孩子不僅苦練中英數,還學習了西班牙語、法語和日語,琴棋書畫運動也都沒落下。
父母給孩子安排了好幾個香港名校的插班考試,一輪輪面試過后,看到申請插班的人數,父母已經知道自己家孩子機會非常渺茫。
無奈吐槽:“我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還是考不過,根本考不過!”
在小紅書吐槽香港幼兒教育卷,得到很多贊同
國際學校的學費
僅僅是入學門檻
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路線以后,教育花費也成倍地增長。
香港普通人家和富人家的孩子,從上學就開始分階層。
香港富豪非常看重圈子文化,李嘉誠、馬云、張學友、趙薇等很多成功人士都將孩子送到香港的國際學校,能進入富豪云子女集的香港國際學校,意味著能獲得更高層次的人脈資源,這讓很多中產父母也心生向往。
國際學校每年學費20萬上下,很多中產家庭咬咬牙也付得起,但入學前還要買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的債券。這個債券是什么東西呢?
就是孩子在這間學校上學期間,家長所持有的學校無息貸款,拿去用作學校基建或發展的。入學時候購買,畢業后再賣,沒利息。
一些學校不發行新的債券,就要在二手市場購買,價格在十幾萬到一千多萬不等。
這個債券的價格隨著市場而波動,比如香港人口近三年持續負增長,大量香港中產移民,導致眾多學校招生不足或出現退學潮,債券迅速地貶值,一些學校的二手債券由1200萬港幣跌到了500萬,這個風險還要家長自己承擔。
當然如果運氣好,按照今年這個逆移民潮的勢頭,加上港府大肆吸引人才,來讀書的孩子又多了,手里的債券也可能漲價或者打個持平。
但問題是,這個債券是無息的,500萬放香港的銀行一年有23萬利息,買了債券,孩子從一年級到畢業這十二年,一年利息都拿不到。
如果你有500萬,是用來教育投資還是財富增值?
當然,購買債券只是為家長們提供了多一種推開目標學校大門的渠道,并不是買了債券就肯定能錄取,只能說比別人勝算大些。我也曾經有過那么一時短暫的頭昏腦熱。
家長會那天,我向班主任打聽:“聽說我看上的那間國際學校購買債券可以加分?”
班主任胸有成竹地對我說:“我之前輔導過小學面試班,你說的這個學校,買債券是肯定能進的。”
說罷又上下打量我一番,補充道:“我不知道你家里是什么情況,但是我肯定買他們的債券,保錄取。”
言外之意,拼不拼一把,你自己掂量。
我咽了一下口水,感覺眼前投射過來一道希望的光。據二手中介公布,我看上這間學校的債券二手市場價格是600萬。
“保錄取”三個字太讓人上頭了, 600萬換子女甚至是子孫入讀名校,咬咬牙,賣掉一套房,還是能實現的。
我一人破產,子子孫孫都能乘涼。我仿佛已經替孩子拿到了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要知道,香港的名校是“世襲制”的。
如果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這間學校的畢業生,那么錄取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如果你又購買了學校的債券,你的勝算又多了幾成。
這樣當你的孫子孫女再想讀這間學校,就世襲了你的孩子,也能吃到你破產換來這個債券的福利。
在內地可沒聽說過我爸清華畢業,我考清華就能加50分。人人拼的是實力,靠的是硬邦邦的成績。
所以你說,香港是公平還是不公平?
在香港名校面試,考的是學生和家長。
想當年我上學時,老師下發的表格里總有一欄讓你填父母的學歷和職位,年幼的我都能看出這是在旁敲側擊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經濟能力。
如果說內地學校對家庭背景的調查還比較含蓄,在香港學校考察父母,絕不遮掩。
學校直接會告訴你,我們更考慮錄取那些父母說出去能讓我們學校增光的家庭。
換言之,面試父母的時候,我們只想知道你家有沒有錢、是不是很有錢。
另外,進了國際學校后,暑假游學國外再要你大幾萬,每月同學過生日開派對幾萬,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剩下的,比如別人上下學有司機接送,開家庭派對別人住半山豪宅一看你家50平,那是什么感受,這又是隱形的。
這樣一通操作下來,中產直接返貧。因此我們跟富豪之間,差的根本就不是那一年20萬的學費。
初心是為了孩子換個看似容易的賽道,本來家庭尚有余糧,債券買了、學區房搬進去了,一貧如洗。
在教育上付出了巨大的投資,到頭來可能并不能把孩子托舉到富裕階層,甚至留在中產都變得困難。香港名校的門,不好進。
“為了孩子好”而選擇來香港,如果你是富翁,大可為所欲為,畢竟就算花費了龐大的教育開銷,家里的孩子還有偌大家業可以繼承。
若是中產,我勸你再想想。
當然,投身香港也不是沒有回報。看看 IB成績全世界百大排名,香港的成績喜人。滿分45分,排在第一名的圣保羅男女中學,平均分達到了43.3分,是平均分,不是最高的那個人。
誠然,資源更優質地方的教育,大體能保證一個人成長的下限。
想往上走,進入精英階層,競爭只會更激烈,去香港不會比在北上廣更容易。
究竟要不要奔赴香港,最終,還是要看每個家庭自己的選擇。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國K12國際化教育。我們致力于專業、前沿、有高度、有溫度的內容。幫助學校和家長實現融合、創新、有效、以人為本的教育。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