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在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志的廣告上發(fā)現,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征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qū)的出身——當地人在德國以刻苦耐勞著稱,而且她還是個女性——老板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于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她還是只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
赫達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帶著相機,騎著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下如今大多已經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后人嗟嘆其珍貴價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她拍攝的一組帝都舊影,地點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八寶山,山中曾經安葬過一位明朝初年的大太監(jiān):剛鐵。
剛鐵墓的欞星門,欞星門額上刻“敕葬開國元勛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剛公神道”。
剛炳,明史無傳,相傳其為朱元璋起義時的跟隨者,武藝高強、力大過人,使兩桿 120 斤的鐵叉,在戰(zhàn)場上屢建戰(zhàn)功,且才智過人,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出征時曾讓他照看家眷,為表清白,剛炳毅然凈身。后來朱元璋打下北平后,將剛炳調到朱棣帳下。
剛鐵像,雖為太監(jiān),卻是戎裝像。
追隨朱棣時,因永樂皇帝“每呼以鐵,剛鐵遂名”,因此亦名剛鐵。后剛鐵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zhàn)功。在其死后,永樂皇帝賜葬八寶山。墓地建有祠廟,名褒忠祠。考慮到墓地的安全,墓東南方向建護國寺,寺僧為剛鐵守墓。因剛鐵之墓,這些建筑一般被俗稱為剛鐵廟。
據記載,褒忠祠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殿中原供有剛公彩繪泥塑神像,高有1.5米,為坐式戎裝像,頭戴雙翅斗纓鏨盔,身穿鎖子連環(huán)甲,外罩一件斜披的趁綠緞本金蟒戰(zhàn)袍,足登豹皮登云靴。兩側還立有蔡倫、鄭和、王承恩三位的太監(jiān)牌位。塑像前原有供桌,桌前左右兩側各豎有一把叉。東側是鐵叉,重120斤,傳為剛炳生前使用的兵器。西側原亦有一把鐵叉,后來丟失,補了把木制的。殿中東西山墻上舊有六幅“剛炳成圣圖”連環(huán)壁畫,畫的是剛炳跟隨燕王掃北的故事。
褒忠祠內的剛炳塑像毀于1958年被拆毀,據說在塑像腹內還發(fā)現了一面銅鏡。鐵叉、木叉,剛公成圣圖以及供桌、供器、木牌位、剛炳墓等均無存。
剛鐵廟中的華表和石像。
剛鐵廟欞星門。
欞星門上柱上有蹲獅,中有火焰寶珠。石門兩側短墻上嵌有漢白玉的“麒麟祥云”浮雕。從欞星門前的不同狀況來看,赫達應該不是不上一次來到這里拍攝。
剛鐵之墓。
褒忠祠后是剛鐵墓,墓前兩側立有“明洪武開國元勛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剛公諱鐵之墓”和“洪武年開國元勛正承奉剛鐵之墓”兩通墓碑,碑前有石供桌及五供,寶鼎兩側排列著六個御賜石礅。
建國后剛鐵廟所在地改為八寶山革命公墓。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今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后院發(fā)現了一塊墓碑,正面即“明洪武開國元勛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剛公諱鐵之墓”,碑的背面寫有“據京都一十八里黑山護國寺”字樣。
剛鐵廟的石雕祭祀香爐。
剛鐵廟欞星門兩側石墻上的雕刻。
剛鐵廟欞星門東側石墻上浮雕麒麟像。
剛鐵廟中的石刻。
剛鐵墓前一座巨大石鼎。
剛鐵廟中石鼎上的壽星像。
剛鐵廟石刻,看形象,一組四位神仙,構成八仙像。
剛鐵廟中養(yǎng)老的太監(jiān)。
八寶山剛鐵廟在明清兩代成為太監(jiān)年老離宮后的世代養(yǎng)老地,有寺廟、農田、菜園。1949年后,剛鐵廟及其周圍土地為共和國政府所征用。1950年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
赫達在三十年代到剛鐵廟拍攝時,除了建筑,還拍攝了一組廟中養(yǎng)老的太監(jiān)照片。此時距離大清亡國已經二十多年了。
白頭太監(jiān)在,閑坐說宣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