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曾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規定游戲公司僅可在周末固定時間向未成年人提供3小時服務,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
當時這份《通知》也被稱為史上“最嚴防沉迷政策”,使得國內游戲行業的未保體系迎來了更強的建設力度。監管政策與技術防線的結合在當年便迎來了有成效的結果,如騰訊在2021年的年報中就提到,騰訊游戲在2021年Q4的未成年人總時長已經減少了88%,僅占總時長的0.9%。
而在新政落地三周年的時候,根據《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現狀調研報告(2024)》,這份“史上最嚴政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以騰訊游戲為例,2023年Q1的未成年人總時長已經降低到0.4%
但故事并未止步于此。四年后的今天(2月24日),騰訊游戲披露2024年騰訊本土游戲業務里未成年人游戲時長占比僅0.2%,創有記錄以來年度新低。
同時,騰訊游戲宣布升級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步入了“防沉迷下半場”,探索“技術+服務+公益”新模式,全方位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而從這個“技術+服務+公益”的新模式的具體細節里,我們不難看出基于更先進的技術管控,防沉迷新階段的核心理念已經不止于“攔截”“堵漏”,而是加入了更為人文主義的“疏解”與“共治”:
例如,針對未成年冒用身份情況,騰訊采用AI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來強化身份識別,實現多重場景識別和防控,月攔截率已達85%。
而除強化身份核驗外,騰訊成長守護平臺集成“防沉迷四件套”等管理工具,通過一鍵管控、實時提醒等功能降低家長使用門檻,覆蓋超8000萬家庭。
在這個新搭建的家庭服務矩陣中,騰訊還提供了“游戲管理”“家庭教育輔導”“未保志愿服務”三大支持。家庭教育AI大模型通過分析親子對話數據,希望能夠為家長定制溝通策略,化解代際認知差異。
公益也成為了未保課題中重要的引擎。新模式中加大了公益層面的投入力度,探索“游戲+公益”的更多聯動可能:譬如依托“智體雙百”計劃,開發游戲化科教課程,為306所學校提供了適村化的科技學習套裝;“觸夢”計劃則動員玩家參與青少年公益,將游戲社區的凝聚力轉化為公益能量……等等。
在我們之前諸多關于未成年人的報道當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境況:面對無數截然不同的個體與家庭遭遇,單純的“技術防線”或是政策要求,往往難以形成面面俱到的保護。如何讓“家長”和“社會”更有效地參與到未成年人保護的工作當中,更需要家庭層面的共治,充分發揮家庭在未成年人游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
而從0.9%到0.2%,數字變化的背后,不只有企業的責任與投入,更是全社會共同書寫的答案。未來,我們也期待整個保護體系的進步,能讓國內游戲行業進一步打通企業數據與教育、社區資源的結合,讓“共治”成為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