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六七
審校|河邊的卡西莫多 圖為蛇蛻去的皮(圖源: 網絡)
在非洲肯尼亞的一個小鎮,11歲的比阿特麗斯坐在路邊,用手劃拉著地上的泥土打發時間。忽然,石縫中彈出一條“紅線”,她還沒來得及反應,就感到右手食指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劇痛。
比阿特麗斯的父親立刻認出女兒是被蛇咬傷了,于是趕忙帶她去村醫院。
傷勢發展得很快:30分鐘后,傷口變得腫大;5小時后,手指開始發暗,比阿特麗斯被轉到了大一些的醫院;24小時后,那根手指徹底變為炭黑色,醫生不得已采取了終極療法——比阿特麗斯在花一樣的年紀,失去了自己的右手食指。
蛇通常出于防御或者因為誤判才會攻擊人,人類體型過大,并不是它們的理想獵物 | 圖源: Wikipedia by Brian Gratwicke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至少有500萬人遭遇蛇咬,其中,12萬人因此喪命,還有40萬人被迫截肢??紤]到統計數據主要來自醫院的就診記錄,因此實際傷亡人數肯定要更多。目前,世衛組織已經將蛇咬列入“被忽視的熱帶病”名錄。
在非洲、南美和印度,這一問題尤其泛濫。毒蛇經常悄無聲息出現在家中的地板上、戶外的茅廁里和路邊的草叢中,打得人措手不及。而且這些地區主要以農業為生,如果家庭主力被咬,往往意味著一個家庭的坍塌。
蛇通常出于防御或者因為誤判才會攻擊人,人類體型過大,并不是它們的理想獵物 | 圖源: Wikipedia by Brian Gratwicke
眾多毒蛇中,兩種最致命:鼓腹巨蝰和黑曼巴蛇。
鼓腹巨蝰(Bitis arietans)的體形相對較小,短的只有15厘米,長的不超過1.8米。這種蛇喜歡在夜間覓食,而且不怕驚嚇,就算有人靠近也不趕快躲開。這導致經常有人在黑暗中踩到它光滑又有彈性的身體,隨后腿部被狠咬一口。
鼓腹巨蝰的毒素為血液毒,會影響凝血功能,嚴重情況下可導致組織壞疽和腎功能衰竭。
鼓腹巨蝰是蝰蛇科嘶蝰屬物種,雖然較短,卻很粗壯 | 圖源: Wikipedia by Christiaan Viljoen
黑曼巴蛇( Dendroaspis polylepis )平均長度2.2至2.7米,是非洲最致命的毒蛇之一。它的毒液為神經毒,10至15毫克就能殺死一名成年人,而一條黑曼巴蛇的毒液量通常有100至120毫克之多。
被它咬傷后,人會輕則出現眼瞼下垂、瞳孔縮小、意識喪失等癥狀,重的話會導致呼吸和心血管衰竭。
黑曼巴蛇是眼鏡蛇科黑曼巴屬物種,爬行速度很快,可達16~20公里/小時|圖源:Wikipedia by Bernard Dupont
除了以上兩種毒蛇,眼鏡蛇科下的多種蛇類同樣十分危險,而且各有各的可怕之處。比如可以長到5.8米的眼鏡王蛇,光是遇到就能嚇得人魂飛破膽;還有一類射毒眼鏡蛇,能精準打擊5米之外的目標。
眼睛王蛇|圖源:Wikipedia by Michael Allen Smith
理論上,如果有合適的抗蛇毒血清,死亡幾乎可以被完全避免。只是在現實生活中,及時、高效且實惠地拿到血清,難于上青天。
首先是毒蛇的辨認。
被咬傷后,如果患者能夠記住毒蛇的顏色、花紋,甚至直接認出它的品種,將會為醫生選擇抗蛇毒血清提供重要線索。不過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這是一件困難且充滿迷惑性的事。以曼巴蛇為例,綠曼巴蛇是綠色的,但黑曼巴蛇可能是灰白色的也可能是深棕色的——黑曼巴的“黑”是指它嘴里的顏色。
美國首個獲批準的抗蛇毒血清|圖源:Smithsonian
其次是拿到藥物的時間。
抗蛇毒血清發揮最佳功效的時間是被咬后6小時內,但很多國家缺乏對醫護人員的相關培訓,經常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窗口期。一些醫生會把傷口誤認為是昆蟲叮咬,或者將頭痛、惡心和身體虛脫診斷為其他病癥。
阿里是肯尼亞納庫魯縣的一名見習護士,她向媒體講述了一段救助經歷。當時,一名男孩呼吸極為困難,醫生按照經驗立刻為他輸氧,但男孩很快失去了生命體征。
后來,尸檢結果顯示男孩身上有被蛇咬傷的印記,這讓阿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她表示學校從來沒教過任何與蛇咬相關的知識,不然也許能夠挽回那名男孩的生命。
毒蛇一般會留下兩個較深的牙印,無毒蛇牙印數較多,可能會留下兩排細小的牙印 | 圖 源:網絡
抗蛇毒血清的供給同樣是大問題。
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僅有一家血清生產工廠,大多數國家都需要從亞洲和南美洲進口。但一個國家的毒蛇往往與另一個國家不同,甚至同一品種的毒蛇,毒液也會隨年齡、棲息地和季節而變化。這導致抗蛇毒血清不能大規模量產,醫藥企業缺乏生產動力。
圖為收集蛇毒的過程;目前抗蛇毒血清的主要制法是,將蛇毒去毒后,注射進馬、羊等動物體內,然后采集這些動物體內的抗體 | 圖源:圖源: Wikipedia by Barry Rogge
好消息是,蛇咬防治領域也在迎來新進展!
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發“雞尾酒血清療法”,希望盡可能一次性覆蓋多種蛇毒。還有AI工程師通過訓練大模型,讓被咬者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拍照識蛇”,從而幫助醫生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當然了,科普同樣起到了大作用!除了和民眾分享常規知識外,很多科普者都會特意強調一件事。蛇與人從來都不是敵對關系(人在蛇眼中沒有捕獵價值),如果方法得當,人與蛇也可以各自安好,互不干擾地并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
最后來一條萌蛇,蛇類其實對于維持一個生態系統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圖源:網絡
“把科”小貼士
在野外遇到蛇時,保持冷靜,不要驚擾或攻擊它,緩慢后退,保持1米以上距離。如果被蛇咬傷,立即撥打急救電話,避免劇烈運動。去除戒指、手表等物品,以免后續因為腫脹無法取出。如果是毒蛇咬傷,可用繃帶從傷口向近心端適度纏繞。不要嘗試吸出毒液或用刀刺傷口。記錄蛇的特征,以便醫生判斷。切忌冰敷或熱水敷,可能會加重傷口損傷。
參考資料:
[1]https://www.nytimes.com/2025/01/06/health/africa-snakebite-treatment-access.html
[2] https://africageographic.com/stories/which-snake-is-africas-deadliest/
[3]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41025/9decf74a9cf64f30bc60e5b315bb024e/c.html
[4]萬物陸地???,《你有毒藥我有解藥》,p140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