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舌尖》錯過的福建寶藏!這10款糕點才是閩菜靈魂”
福建,瀕海依山,自上古以降,閩越族于此繁衍,山海饋贈便已融入生息。彼時,山民狩獸捕禽、采擷山珍,海濱漁人揚帆逐浪、撈捕海味,初奠飲食根基,質樸而野趣,仿若《詩經》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景,盡是向自然求食的本真。
及漢魏六朝,中原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風氣漸開,文化相融。烹飪之技日臻,食材不再囿于原生,外來蔬果、谷粟扎根,飲食漸呈多元。
唐宋盛世,文風昌盛,閩菜亦隨雅士之風雕琢。官宦富賈云集,宴飲成風,山珍海錯精烹細飪,“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海鮮之鮮、山蔬之爽,經巧手心,化作席間珍饈,閩菜初綻華光,名動四方。
至明清,海禁漸弛,商貿繁興,閩菜吸納八方精要。福州菜清甜醇和、擅制湯品,如佛跳墻,集鮑參翅肚諸般海珍,慢火煨燉,融百味為一,成“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佳話。
閩南菜善用海鮮、重湯重醬,沙茶面湯濃味郁,海蠣煎鮮香焦嫩;閩西客家菜質樸醇厚,以咸香見長,釀豆腐、梅菜扣肉,滿含遷徙族群對故園風味堅守。
新春,闔家圍爐,火鍋沸煮團圓;元宵,湯圓軟糯,甜咸皆蘊福意;端午粽香四溢,菖蒲雄黃驅邪;中秋博餅,月餅佐茶,共賞明月。
婚喪嫁娶、節慶祭禮,飲食皆為紐帶,串起閩人世代情思,承載歷史溫度,延續煙火不輟,其文化淵深海博,令人喟嘆,恰似閩地山川,雄渾且靈秀,魅力無盡藏。直到來福建才知道,最好吃的不是佛跳墻,而是這10大糕點,當地人最愛。
1:鼓浪嶼餡餅。它的手工制作技藝在2019年被列入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更是榮登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餡餅以精面粉、豬油、餡料及冰糖為主要原料,經過原料驗收、選材、清洗、浸泡、蒸煮、分餡、制皮、包餡、成型、烘烤、翻餅等二三十道獨特工序精制而成。掰開餡餅,清晰可見六到八個層次的餅皮,香酥油潤,餅餡冰涼清甜。
而說到鼓浪嶼餡餅的口味,那更是多種多樣,其中綠豆餡的餡餅尤為受歡迎。綠豆不僅清涼解毒,還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經過精細研磨和蒸煮,入口即化,產生冰涼感,甜而不膩。
2:楓亭糕。產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是一款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糕點。據記載,其制作技藝源于宋代,成熟于清代,至今已有1000年的歷史。楓亭糕以純糯米粉為主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入花生仁、芝麻等原料干蒸而成,口感香甜可口,質地柔軟,入口即化。
其制作工藝相當講究,需要經過發酵、揉捏、裝盤、撒粉、夾心、蒸制等多道工序,每一環節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楓亭糕不僅美味,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楓亭等地民間,婚嫁、壽誕、生子、喬遷、節慶等場合,楓亭糕都是必不可少的禮品和供品。
3:禮餅。其制作技藝可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它不僅僅是一款糕點,更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餅以面粉、豬油、糖為主要原料,經過精細揉制、包餡、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外皮酥脆,內餡豐富多樣,有豆沙、蓮蓉、五仁等多種口味,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幸福感。尤其在泉州地區,禮餅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重要場合不可或缺的禮品,象征著團圓和祝福。
在福建的民間習俗中,禮餅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泉州地區有一種習俗,當女兒出嫁時,娘家會準備大量的禮餅作為嫁妝的一部分,寓意著女兒在夫家能夠生活甜美、幸福美滿。
4:麻芝。其歷史可追溯至民國初年。在福州南軒村餅店,匠人們在傳統灶糖的基礎上創新改良,創造出了這款形似圓柱、表皮裹滿炒熟芝麻的甜食。
它的誕生,不僅豐富了閩式糕點的品類,更成為了年糖年餅中的經典之作。據《中國名食百科》記載,麻芝口感酥松、香甜可口,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時的重要供品,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5:滿煎糕。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相傳,在咸豐年間,左宗棠為解決士兵飲食問題,將傳統的煎餅進行了改良,加入了蔗糖和花生仁,創制出了滿煎糕。這一創新不僅讓士兵們在海上練兵時能夠更便捷地享用美食,也讓它隨著清軍的駐扎傳入了閩南地區,并逐漸成為了當地的特色早點。
據《賞心樂事》記載,早在宋代,杭州人就有舉行“人日煎餅會”的習俗,其中的煎餅或許可視為滿煎糕的雛形。但真正讓滿煎糕名聲大噪的,還是其在閩南地區的流傳與改良。
滿煎糕,通常呈圓形或錐形,色澤金黃,外皮微微焦脆,內里卻如蜂巢般細膩、松軟。一口咬下,甜而不膩的味道在舌尖上散開,花生和芝麻的香氣在口中久久回蕩。
6:閩南花包。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據傳,當時閩南地區有一位心靈手巧的糕點師,為了慶祝豐收和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將面粉、糖和各式果仁巧妙結合,并捏制成花朵形狀,寓意花開富貴、生活美滿。
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如牡丹般雍容華貴,有的似梅花般清雅脫俗。輕輕咬上一口,外皮酥軟,內餡香甜,果仁的香脆與糖的甜蜜在口中交織,令人回味無窮。而花包的制作,更是一門藝術。糕點師們需先將面粉和糖揉成面團,再包入各式各樣的餡料,最后通過靈巧的雙手,將面團捏制成栩栩如生的花朵形狀。
7:仙游蓼花。早在清康熙年間,蓼花就成為了當地逢年過節、婚慶送禮的必備佳品。
仙游蓼花,以糯米、蔗糖為主料,再配以純堿、麥芽糖等輔料,經過精細的攪拌、油炸、沾米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制作過程中,先把糯米浸水24小時,淘凈、晾干、粉碎后制成小軟粿,再經過燉煮、攪拌、油炸,最后沾滿蓼花米,便成就了這一口酥脆可口、營養豐富的傳統名點。據說,讓蓼花胚沾滿炒芝麻,就變成了另一種美味——麻筒,同樣深受人們喜愛。
8:九層粿。它源自福建閩南地區,尤其是泉州、漳州一帶,歷史悠久,據說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是當地逢年過節、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傳統美食。
九層粿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由九層不同顏色的米漿疊加蒸制而成。每一層米漿都加入了不同的天然食材來調色,如胡蘿卜汁、菠菜汁、南瓜泥等,使得九層粿色彩斑斕,層次分明。
這不僅是一道視覺上的盛宴,更是味蕾上的享受。蒸制好的九層粿,口感軟糯又不失嚼勁,每一口都能品嘗到不同層次的米香與食材的清新。
9:閩南碗糕。是當地民眾在節慶、祭祀等場合常備的傳統美食。它的制作并不復雜,但卻需要精湛的技藝和對食材的精準把控。主要原料是糯米和大米,經過浸泡、磨漿、發酵等工序后,倒入特制的碗中蒸制而成。
蒸好的碗糕,表面潔白如玉,內部松軟多孔,散發著淡淡的米香,讓人垂涎欲滴。在閩南地區,每當節慶、祭祀之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碗糕,用以供奉祖先、招待親朋好友。
10:閩南豬油糕。據說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是當地民眾在節慶、祭祀等場合常備的傳統美食。它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豬油和糖,經過精細的攪拌、蒸煮等工序后,形成了口感細膩、香甜可口的糕點。豬油糕的制作過程中,豬油的加入使得糕點更加滋潤、香氣四溢,而糯米的軟糯與糖的甘甜則完美融合,讓人一嘗難忘。
在閩南地區,豬油糕不僅僅是一款美味的糕點,它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每當節慶、祭祀之時,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或購買豬油糕,用以供奉祖先、招待親朋好友。這不僅是一種傳統習俗的延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