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5吃垮蘭州,這10碗地道風味,沒吃過算白來”
蘭州,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歷史名城。漢唐,蘭州作為絲路重鎮,八方商旅匯聚,飲食文化便在這交流融合中初綻光芒。彼時,中原飲食之精細、西域風味之豪爽,相互滲透。谷物蔬果與牛羊肉食攜手登上餐桌,為蘭州飲食種下多元的種子。
《漢書》有載:“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河西五郡,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金城即蘭州舊稱,可見畜牧之盛,為后世肉食烹飪打下根基,羊肉之鮮嫩、牛肉之醇厚,漸成蘭州人口腹之愛。
至明清,城市漸趨繁榮,飲食愈發考究。街巷之中,食肆林立,煙火升騰。當地百姓因地制宜,巧用黃河水滋養的食材,創造出諸多風味。
面,這一尋常主食,在蘭州人手中變幻出神奇。拉面技藝初現雛形,師傅們憑借精湛手藝,將一團白面拉成細若發絲的面條,投入沸湯,搭配牛肉湯、蒜苗、香菜等佐料,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鮮香四溢,慰藉著往來過客與本地居民。
近代以來,戰火紛飛未斷蘭州飲食傳承之路。雖歷經磨難,可蘭州人對美食的執著如初。飲食文化持續吸納各方精華,愈發醇厚包容。
手抓羊肉,保持原始風味,大快朵頤間盡顯西北豪情;釀皮子,爽滑勁道,酸辣滋味刺激味蕾,一口下去,暑氣全消。諸多小吃、大菜,皆蘊含著蘭州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的堅守。
今天,小編跟諸位聊聊,蘭州最值得打卡,當地人推薦的10種特色美食,好吃還不貴,本地人絕不外傳。
1:清湯牛肉面。又稱蘭州牛肉面,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性美食。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由甘肅東鄉族的馬六七從北京同窗陳維精那里學得清湯牛肉面的技藝,并將其帶回了蘭州。
后經陳和聲、馬保子等人的不斷改良,蘭州牛肉面逐漸形成了“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紅(辣子油)、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面條黃亮)”的獨特風格。
蘭州牛肉面的面條,講究的是柔韌滑爽,細如絲雨或寬如玉指,根據個人喜好,可以選擇毛細、細、二細、三細、韭葉等多種面型。
而湯頭,則是用牛骨熬制數小時而成,清澈見底卻又香氣撲鼻,再搭配上新鮮的白蘿卜、香菜、蒜苗和辣椒油,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便完成了。吃上一口,面條的滑爽、湯頭的鮮美、配料的豐富,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無與倫比的美味。
2:釀皮。源于清朝時期,是面粉加工制成的薄膜狀面食,后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釀皮。它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經過發酵、壓制、煮制等工藝制成,色澤晶瑩黃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狀,再配以醬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鹽等調料,酸辣涼爽,柔韌可口。
據說,高擔釀皮是其中的佼佼者,原為西安小吃,后傳入蘭州,并由“福華軒”老板高三挑著扁擔沿街叫賣,因其盛釀皮的食肇一頭高達一米三,扁擔兩頭又向上翹,故得名“高擔釀皮”。
3:漿水面。漿水,是用芥菜、包菜、芹菜等為原料,經過燙熟、拌面粉、加溫水和酵母發酵而成的一種酸湯。蘭州漿水面,面條細長勁道,漿水酸爽可口,再配上醬排骨、醬豬蹄或是虎皮辣子等小菜,酸辣適中,清爽開胃。夏日里來上一碗,既解暑又開胃,讓人欲罷不能。
關于漿水面的歷史,相傳始于秦朝末年,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在蘭州,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發漿水,人人也都喜食漿水面。
尤其在炎炎夏日,一碗漿水面,搭配幾碟小菜,便是一頓簡單卻美味的家常飯。對于蘭州人來說,漿水面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
4:灰豆子。顧名思義,其色澤灰中帶紫,豆子綿軟香甜。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傳承。
它以蓬灰和麻豌豆為主要原料,再加入紅棗、白糖等食材,經過長時間熬煮而成。蓬灰的加入,使得灰豆子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香味,口感既非單純的甜,也非苦澀,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恰到好處。
想在家嘗試制作灰豆子,其實也不難。首先,將麻豌豆提前泡發好,紅棗去核備用。然后,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放入泡好的麻豌豆和紅棗,大火煮開后轉小火慢燉。待豆子煮至綿軟時,加入適量的蓬灰(可用食用堿代替)和白糖調味,繼續熬煮至湯汁濃稠即可。
5:甜醅子。又名酒醅子,歷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代,甜醅子可是奢侈品,只有富裕人家才能享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甜醅子的制作技術逐漸傳播開來,成為西北地區民間的一種傳統飲品。甜醅子不僅承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還是節日里表達情誼的佳品。
甜醅子主要以莜麥或青稞為原料,通過發酵而成。制作時,需先將原料揀凈、搓拌去浮皮,再煮至八成熟,撈出晾涼后加入甜酒曲拌勻,最后置于溫暖處發酵兩三天,待聞到醇厚的酒精香味時便可食用。吃時挖入小碗中,加入適量涼白開,根據個人口味還可加些白糖,一碗清涼甘甜的甜醅子便做好了。
6:熱冬果。這道小吃其實就是蘭州特產的冬果梨加熱煮熟后的美食。冬果梨,又稱“西園梨”,主要產于蘭州市郊區及皋蘭、靖遠和河西一帶。這種梨肉質細嫩,皮薄多汁,香脆純美,且能貯藏至次年6月,色味不變。熱冬果的歷史悠久,相傳由唐朝宰相魏征所創,幾百年來一直是蘭州人冬季喜愛的街頭小吃。
每當雪花飄落的時節,蘭州的街頭就會出現許多賣熱冬果的小攤。煤火爐上,巨大的砂鍋里煮著黃澄澄的冬果梨,熱氣騰騰,散發著淡淡的藥香和果香,讓人忍不住駐足品嘗。
熱冬果的制作并不復雜,將冬果梨洗凈、去皮、去核,切塊后放入鍋中,加入清水、冰糖、紅棗、陳皮、生姜和花椒,用文火慢熬至梨肉入口即化,梨皮脫落即可。
7:手抓羊肉。源自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后在蘭州發揚光大。據傳,手抓羊肉有近千年的歷史,原是西北游牧民族的傳統食物,因食用時以手抓之而得名。
蘭州地處西北,其優質的羊品種和獨特的烹飪方法,使得手抓羊肉在這里得到了極致的展現。羊肉鮮嫩多汁,香氣撲鼻,入口即化,肥而不膩,再撒上一把椒鹽,配上一口大蒜,那味道,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手抓羊肉的制作方法并不復雜,但需要精選上好的帶骨羊肉,剁成二指寬的長條,放入清水中煮至七八成熟,撈出裝盤即可。吃時,客人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部位,如肋條肉味道最為鮮美,羊脖子最為珍貴,腿肉則偏瘦,適合年輕人食用。
8:牛奶雞蛋醪糟。起源于春秋時期。它最早由甘肅臨夏的回民制作,后傳入蘭州并得到發展改良。據說,這道甜品選用的是新鮮牛奶,搭配由糯米發酵而成的醪糟,再加入新鮮雞蛋和各種干果,如核桃、花生、葡萄干等,通過精心烹飪而成。
其口感滑嫩爽口,奶香味醇厚,融合了牛奶的絲滑、雞蛋的鮮嫩、醪糟的酸甜以及堅果的香脆,層次分明,吃起來十分美味。
9:羊雜碎。在清朝時期,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當地人開始利用盛產的羊肉和羊雜碎,經過精心烹制,創造出了這道獨特美食。
羊雜碎的制作過程頗為講究,需要將羊心、羊肝、羊肺、羊腸等羊雜碎精心處理,去除腥味,再用慢火燉煮至軟爛。在燉煮的過程中,還會加入蔥、姜、辣椒等調料,讓羊雜碎充分吸收調料的香味,變得更加鮮美可口。出鍋時,再撒上一把香菜,香氣撲鼻,令人食欲大增。
羊雜碎肉質鮮嫩,湯汁濃郁,既有羊肉的鮮香,又有調料的香辣,吃上一口,暖身又暖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來上一碗熱騰騰的羊雜碎,不僅驅散了寒冷,更讓人感受到了蘭州人民的熱情與淳樸。
10:三炮臺。又稱蓋碗茶,是蘭州乃至甘肅地區特有的一種茶飲。據傳,三炮臺起源于盛唐時期,明清時傳入西北,與當地穆斯林飲茶習俗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茶品。它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蘭州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三炮臺的精美茶具由茶蓋、茶碗、茶托三部分組成,配料更是豐富多樣,甘肅臨澤小棗的香甜、福建桂圓的醇厚、新疆葡萄干的清新,再搭配上優質冰糖,每一口都蘊含著甘甜與醇香,讓人回味無窮。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