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才之道》內地版比臺灣版多了兩分鐘。
分別是開頭結尾給制片人打電話的片段,讓有鬼變成了拍片,倒也符合建國后不能有鬼的審核。
只是片子類型直接從恐怖喜劇變成了元電影,像《攝影機不要停》那樣多了自我反思與自我解構,但好看度并沒有減弱多少。
影片側重的是都市傳說中的各種鬼故事,只不過以喜劇的方式講出來。
特別照顧喜歡看鬼片但又怕被嚇到的觀眾,也滿足了我們多年的愿望,給所有鬼片去掉音效換上豬八戒背媳婦的配樂。
有了這一層保護,接下來就能踏實看片,導演把許多鬼片的經典造型與創意融在一起。
如《驅魔人》的折腰,《鬼影》的騎脖,《午夜兇鈴》的長發,《鬼來電》的電話,又借鑒了《尋夢環游記》的內核,但本質上還是臺灣擅長的溫情小品。
導演很巧妙的做到了學而非抄,人間不被遺忘,陰間不會消失,消失就得交錢辦證,定期考核,沒錢沒業績那就末尾淘汰,一樣消失,從而引發關于社會現象、生活困境、東亞家庭的深層思考。
這時,真正的鬼正式登場了。
真正的鬼是職場,是內卷,拼命的拼效率、拼才華、拼絕招、考核kpi,富了老板,苦了自己,頭發少了,身體垮了,分幣不掙。
還要為設定的各種不給錢沒調休的榮譽獎過度操勞,結果老板賺的盆滿缽滿,打工人累的直不起腰,面無生氣,甚至功勞都是領導的,自己只能當替身。
做著各種雜活,創意也被領導搶去為她錦上添花,潔西卡的手底下的“人”就是這么被她剝削的,所謂選秀助你成名,其實都是做她炮灰。
同時,必須與時俱進,隨時學習以免被時代淘汰或他人取代,還得注意職場競爭,命硬的打工人不止996簡直007,“這人八字怎么這么重?”“是社畜。”
真正的鬼是為了流量抓耳撓腮,只為被看見。
天天盯熱搜,搶著蹭,生活沒了規律,不敢一日不看手機,生怕錯過熱度,少了一鍵三連的準贊評。
閱讀量是多少,轉化率做了多少,有沒有增粉,想辦法出圈紅起來,以至于為了被看見底線一再被放低。
真是一日社畜,一世牛馬,即便當了鬼也不得一刻安閑,還得為一張厲鬼證日夜奔波,“都當鬼了怎么比當人還累啊!”
真正的鬼是落后的原生家庭。
影片批判望子成龍,出人頭地的東亞傳統養育價值觀,天天給子女施加壓力,要做別人家的孩子,念書時要好好學多得獎,畢業后要事業有成娶妻生子或相夫教子。
人生的每個階段總逃脫不了無形的枷鎖,這也讓在東亞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能吃苦會努力但總有些不自信,而這種教育不會輕易改變,我們當了父母之后又會重復,說實在的,當下社會能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已屬不易。
若是該片只求共情,一味輸出負面情緒,借角色之口道不公也就不會感人,后面有了如何活著讓影片的立意不再虛浮。
如片中會有一些說教煽情,像陳柏霖對王凈的言傳身教,告訴她不要氣餒,父親對女兒善意的謊言,為她打印了一張努力獎。
這都是在鼓勵人生,積極生活,雖然很雞湯,但有時候良言一句真的可以三冬暖,也能夠改變命運,人在迷茫時需要加油,焦慮時需要開導,因想不開或看不開而轉不過彎的人很多,別人適時的關懷與解惑確如陽光,助力以后燦爛。
《詭才之道》值得一看,只是票房有些慘淡。
《周處除三害》三天便破億,而《詭才之道》預測票房才3525.9萬,還不如《周處除三害》的單日票房多,大概率不會復制它的奇跡。
一來沒有可玩的梗,如“時間差不多啰”“新造的人”,二來宣發不給力,沒有扭轉鬼片給人的刻板印象,口碑沒發酵起來,三來主演的知名度在大陸確實不如阮經天。
《詭才之道》一開始就輸了一大截,再加上后續乏力,追上《周處除三害》難如登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