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中國高校掀起了一場以 DeepSeek 人工智能課程為核心的教育蛻變。
深圳大學宣布其基于DeepSeek的通識課程于 2 月 24 日正式開課,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相繼推出本地化部署的 AI 教學工具與公開課程。
技術普及與倫理風險并存,教育創新與市場亂象交織。這場由國產大模型驅動的教育實驗,既被視作中國 AI 人才培養的「突圍之戰」,也被質疑為技術泡沫化的「狂歡」。技術與倫理的碰撞、教育創新與市場亂象的交織,折射出 AI 時代高等教育的深層矛盾。
本文將從「實踐突破、爭議反思、未來路徑」三部分展開,探討這場教育蛻變的深層意義。
中國高校的 AI 教育曾長期依賴西方技術框架,而 DeepSeek 的崛起標志著本土化實踐的突破。
深圳大學與騰訊云合作,通過本地化部署 DeepSeek 模型,打造了涵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實驗課程,學生可直接在課堂上調用模型進行創新研究,受到廣泛歡迎,課程名額被一搶而空。
浙江大學則通過 CARSI 資源共享平臺,將 DeepSeek 嵌入教學、科研與校園管理全場景,并向全國 829 所高校開放,形成「學用一體」的生態。
這種「產學研協同」模式,既降低了技術使用成本,也加速了國產大模型的應用轉化,加速中國 AI 教育發展。
傳統 AI 課程多聚焦編程技能,而 DeepSeek 課程則強調跨學科思維與問題設計能力。深圳大學的課程設計了「DeepSeek場景化效率提升」模塊,引導學生探索AI在教育、辦公、創作等領域的融合,如自動生成教學課件、優化自媒體文案等,跨學科融合成為AI教育的關鍵詞。
上海交通大學更將 DeepSeek 應用于高等數學、概率統計等基礎學科,升級 AI 學習工具,推動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向「 AI 協作導師」,學生則從「被動解題」轉向「主動設計問題」。這一轉變重新定義了教育的核心價值——從「掌握工具」升級為「駕馭工具」。
目前,高校正通過技術開源與資源共享打破教育壁壘,縮小教育鴻溝。
浙江大學每周開設的 DeepSeek 專題公開課面向社會直播,而清華大學通過開源社區貢獻代碼庫。諸如此類的「普惠化」探索不僅緩解了區域教育資源不均,也為中小型高校提供了低成本接入 AI 教育的路徑。
這場教育實驗看似高歌猛進,但技術光環下,付費課程亂象、規范紊亂等問題已悄然浮現——我們是否過于樂觀?
實際上,AI 教育的熱潮催生了大量投機行為。
隨著 DeepSeek 用戶激增(日均活躍用戶達 2220 萬),市場上涌現出大量高價速成課程。某平臺「 3 天精通 DeepSeek 」標價頗高,內容卻抄襲高校公開資料,暴露出監管缺位與資源錯配——企業追求短期利益,而高校的優質內容難以觸達普通學習者。
此類亂象不僅加劇教育焦慮,也可能導致技術普及偏離正軌。
如今,部分學生沉迷于「提示詞技巧」,忽視了對算法原理的深度學習;教師過度依賴 AI 批改作業,削弱了人文評價的細膩性,導致人文評價被簡化為數據指標。
在某高中語文的課堂上,教師通過 DeepSeek 生成的「《紅樓夢》教學大綱」,雖節省了 70%的時間,卻因為 AI 無法理解文化隱喻而需手動修改爭議點。這種「效率至上」的思維,可能使教育淪為技術附庸。工具理性的擴張,可能令教育陷入「失智化」風險。
盡管已有高校在課程中增設「隱私沙盒模擬實驗」,探討數據安全與倫理挑戰,但多數高校的 AI 倫理教學仍流于表面。
調查顯示,80%的 DeepSeek 課程僅用 1-2 課時淺層討論倫理議題,且內容多停留在「不抄襲」「保護數據」等基礎層面,缺乏對「技術權力」「社會公平」等深層議題的探討。當技術迭代速度遠超倫理反思時,AI 教育的「向善」目標恐將流于口號。
問題并非否定進步,而是提醒我們:AI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是制造「技術勞工」,而是培養「駕馭技術的人」。如何破局?
可建立「企業-高校-政府」三方認證體系,例如將騰訊云、華為等企業的技術認證納入學分系統,同時要求課程內容按季度更新(如增補 DeepSeek 最新開源代碼庫),確保教學與技術發展同步。
深圳大學與騰訊云的協作模式已為此提供了雛形。其合作開發的課程可通過季度性模塊更新(如新增「多模態生成技術」),確保教學內容與技術同步進步。
在課程設計中融入跨界內容至關重要。例如,將「技術史哲學」融入計算機課程,讓學生理解 DeepSeek 的演進與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關聯;通過「生成式藝術批判」課,分析 AI 繪畫背后的文化權力結構。
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兼具代碼能力與倫理洞察的復合型人才。
信息時代的今天,中國需通過技術輸出爭奪話語權。例如,可與國外高校合作開設聯合課程,將 DeepSeek 接入國外高校的科研平臺,推廣中文 AI 工具鏈;參與全球 AI 倫理框架制定,打破西方技術霸權。
這種「技術外交」不僅能打破西方技術霸權,更能將帶有中國特色的 AI 倫理思考納入全球標準。
AI 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在于教會學生與機器對話,而在于啟發他們以人的視角審視技術——正如 DeepSeek 生成的代碼可以優化算法,但如何讓算法服務于人類福祉,永遠需要人性的指引。
在中國高校投身 DeepSeek 課程之際,「本土化實踐」 被鄭重書就,這不僅是技術自信的激昂宣告,更是深度探尋教育本質的回歸實驗,奏響了教育創新的新樂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