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最熱門的話題當屬AI了吧。
當GPT-4在0.3秒內生成千字文章,當Midjourney以假亂真地復刻梵高筆觸,當AI作曲系統譜寫出媲美肖邦的夜曲,人類文明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認知革命。
在這場智能爆炸的狂歡背后,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深夜打開手機,凝視著AI生成的完美詩篇……
但不得不承認,AI雖然無所不能,但當看多了AI寫詩、作曲、繪畫之后,卻會陷入一個更深的虛無,那些詩詞歌賦、繪畫藝術在AI手里信手拈來,但我們卻找不到觸動心靈的震顫了。
△Midjourney復刻梵高的《星空》
這種現代性困境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算法能解構萬物,卻無法構建意義。
在良渚古城遺址,考古學家用AI復原五千年前的玉琮紋樣時,那些蘊含天地人和諧觀念的原始符號,依然讓最理性的數據科學家屏息。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仰觀宇宙之大"的哲思,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的頓悟,這些流淌在文化血脈中的智慧,構建著超越時空的意義坐標系。
東京大學人機共生實驗室里,穿著機械外骨骼的研究員同時研讀《莊子》,這種看似違和的場景指向未來文明的可能形態。
當馬斯克的Neuralink試圖打通人機接口,王陽明的"心即理"學說為數字倫理提供了東方鏡鑒。
微軟亞洲研究院將《周易》的陰陽思維融入AI倫理框架,開發出具有道德彈性的決策算法。
以上這些絕不是某種簡單的懷舊情結,而是文明基因的深層共鳴。
因此慢師傅覺得未來AI越厲害,傳統文化可能越有存在的意義。
既然話都說到這了,那我們就推兩本“上天入地”的書吧——
翟德芳的《尋跡古中國》和李松濤的《天上人間》,
一本是扛著考古鏟的硬核“土味指南”,
一本是捧著神話日歷的“神仙作息表”。
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翟德芳《尋跡古中國》:古建界的“福爾摩斯”,帶你在土堆里找彩蛋。
如果說考古是歷史的“開盲盒”,那翟德芳絕對是手氣爆棚的歐皇。這位退休后重出江湖的考古老將,帶著讀者從黑龍江小南山的玉器堆,一路挖到西周房址的陶罐旁,硬是把冷冰冰的遺址講成了熱血穿越劇。
翟德芳用訪古路線圖告訴你:看古建不是打卡拍照,而是“解碼文明”。比如半地穴房址的陶罐紋飾,暗藏古人審美強迫癥;西周陶壺的折線紋,可能是最早的極簡風設計。
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李松濤《天上人間》:神仙們的“KPI”竟然和節氣掛鉤?
如果說翟德芳在土里找答案,李松濤就是在天上寫劇本。
《天上人間》把神話大佬們拉進“節氣工作群”,盤古開天順便定了二十四節氣,女媧補天不忘搞個“天穿日”團建,伏羲畫八卦還要兼職天氣預報員……
還有各地的民俗其實都是有淵源的,比如香港中秋舞火龍,居然是東漢驅疫儀式的“平替”;臺灣補天宮的女媧像,手里捏的不是五彩石,而是“非遺保護申請表”。
李松濤還考證出:黃帝不僅是“炎黃子孫”的群主,還是天文歷法的首席程序員——沒有他編的代碼,今天連春節調休都沒得吵!
翟德芳和李松濤,一個用洛陽鏟挖出文明的“硬件配置”,一個用神話濾鏡解鎖文化的“軟件系統”。
但兩本書都在說同一件事:中華文化不是博物館的展柜,而是在AI盛行的年代,為人類文明留下一點內涵。
以上兩本書,點擊圖片均可入手簽名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