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陳高路,男,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高級講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廣州市第十一次、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第一主編),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第三完成人),連續五年指導學生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連續兩屆蟬聯全國冠軍,獲得永久冠軍獎杯一座,負責的豐田T-TEP校企合作項目連續十五年獲評優秀合作院校,中國T-TEP項目負責人特別貢獻獎的獲得者。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做老師,只要耐心一點,細心一點,用心一點,再多想點方法,然后堅持下去,一定會收獲滿滿。
在廣州交通運輸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廣州交校”)的師生心中,陳高路這一名字頗具傳奇色彩:他一路帶領學校汽修專業進行了近二十年的課程改革,將其建設為全國職業院校交通運輸類示范專業,并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多名中職院校學生經過他的引導,站上全國性的技能比賽舞臺斬獲多個一等獎,并捧回了全國唯一的一座汽車維修技能競賽團體賽永久性冠軍獎杯;2014年,陳高路更是作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從方寸講臺到人民大會堂,從初涉教壇的青年教員到多項榮譽加身的專業名師,陳高路用二十余載的時光,譜寫了一段從教傳奇,也為萬千職業教育工作者樹立了典范。
十年課程改革
只為將學生拉回課堂
2002年,碩士畢業的陳高路搭上南下的列車,來到廣州求職。在一場招聘會上,陳高路發現,彼時的廣州交校雖是一所中職學校,卻在汽車相關專業領域頗有底蘊。生于教師家庭、自幼在校園環境中長大的他仿佛被一種莫名的力量牽引,向學校投遞了簡歷。不久后,陳高路被廣州交校相中,成為了該校當時為數不多的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
翻開校史冊,本世紀初的廣州交校正處于校區不斷擴建、辦學條件日趨改善的爬升階段,在辦學定位上也有所轉變,從培養干部轉型成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與技能人才。此時入職的陳高路,恰好趕上了學校開展課程改革的黃金時期。
然而轉型初期,陳高路和一群老師卻犯了難。轉型后學校招生規模突增,從原來的一個年級3個班激增至8個班,教學資源卻沒有跟上;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授的課程與企業的工作也存在嚴重脫節。這些都讓學生們變得難以管理,老師們也倍感壓力。“課堂上,老師拿著教材在上面講,臺下的一群學生卻無動于衷,甚至呼呼大睡。”
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將學生“拉”回課堂,成為了彼時每個教師心頭努力的方向。
2003年,年輕的陳高路被選中前往德國,學習先進的職教理論和汽車技術。在那段沒有翻譯陪同、對異國風俗習慣知之甚少的學習之旅中,陳高路實實在在地打開了眼界。尤其是國外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令陳高路印象深刻,他下定決心,要將國外職業教育先進的教學理念應用在廣州交校。
回國后,陳高路與一群老師一拍即合,開始了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改革。在國內沒有先前經驗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廣州交校教師們開始自編教材,并在教學實踐中一路總結經驗,重建、改進教學資源當時的陳高路白天處理完繁重的教學行政工作,晚上便投身于課時量最大的《汽車發動機控制系統檢測與維修工作頁》的主編工作,在三個多月的時間內,熬夜編工作頁直到凌晨,終于解決了教材的問題。
要真正實現工學一體化的教學,還要配套重建教學環境,將校內傳統的課室轉變成工學一體化的技能教室。陳高路與團隊教師一起,提出了集“集中教學區”“分組教學區”“工具存放區”和“資料查詢區”為一體的技能教室概念,滿足了工學結合課程實施的要求。
在一眾教師的努力下,廣州交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成果吸引了全國各地職教同仁前來學習交流。2014年,陳高路老師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教學成果“基于能力培養的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工學結合課程研究與實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陳高路常把“只管耕耘,不問收獲”掛在嘴邊。在十幾年如一日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他的心中僅有一件事,便是思考如何通過教師的努力,改革完善教學實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他也欣慰地發現,自己帶領推行的工學結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中職學生極其受用。“學生慢慢有學習的主動性了,老師們在授課過程中也獲得了積極的回應,整個課堂逐漸形成了良性的教學互動。”
在德國學習交流時的陳高路
因材施教
為學生插上“逆襲”的翅膀
作為一所中職學校的老師,陳高路所面對的,是一群剛剛結束中考、最小年齡僅有十五六歲的青少年。這個年紀的學生在個人性格、價值觀念上正逐步成型,亟須得到來自長輩的正向引導。“作為老師、除了教知識、教技能,育人的工作也很重要。你現在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十多年之后就是幾十個家庭。”
來到廣州交校后,陳高路注意到,大多數中職學生是“在批評聲中長大的孩子”。尤其是早些年,中職院校的社會評價并不高。陳高路并不認可這樣的評價,在他看來,很多學生并不“愚笨”,更多是因為自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之長期的成績落后,導致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中難以獲得積極的反饋,也就沒有了學習動力;“相當于長期用自己的弱項去和別人競爭,自然很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
陳高路還發現,很多初入校園、剛剛接觸專業知識的學生學習目標亦不明確。他猶記得曾在一堂課上問學生選擇汽修專業的理由,得到的卻是臺下學生們的紛紛搖頭,說不出明確的答案,不少孩子甚至抱著“混日子”的想法,打算“混完三年就出去打工”。
將學生拉回學習的主線上、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成了陳高路教學工作中的首要任務。他在教學中發現,這群中職的孩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講義氣。“老師對他們的耐心和教導他們都記在心里,一旦和老師建立了信任,學生都能配合安排,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
于是,陳高路在初期主動降低教學難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認同感;遇到學生在課堂上“插嘴”,陳高路也不會批評,反而鼓勵其發表看法。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還會得到陳高路的表揚。漸漸地,學生越來越喜歡上陳高路的課,下了課,亦有學生親切地將這位年近父輩的老師稱呼為“路哥”。
陳高路十分贊同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堅信傳統學科教育下的分數并不能衡量學生的全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他格外關注學生的多樣性,發揮不同學生身上的特長——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強,陳高路便把課堂搬進實訓室,帶學生到企業實地感受工作氛圍,引導其多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學知識、悟理論;有的學生心理素質較強,上臺表達毫不露怯,陳高路就鼓勵學生參加比賽。近年來,陳高路先后6次指導學生獲得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能大賽“一等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在同事口中,他已經有了“學生技能競賽專業戶”的稱號。
在陳高路的帶領下,不少學生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一度是中學班上“刺頭”的學生進了校企合作訂單班,在省技能大賽上奪冠,畢業后成為 4S 店的技術總監。多位青年教師拜陳高路為“教練”,8名教師先后在指導下成為了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指導教師,3名教師成為廣東省技術能手。
“作為一名老師,喜歡講臺,把教學當成很幸福的事,才能在教師這個崗位做得長久、做得出色。”轉眼間,陳高路已躬身杏壇二十余載,這位教育“老兵”滿心堅信,職業教育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只需教育工作者以拳拳之心、熠熠之智悉心澆灌,就能讓職業教育的花朵在時代的浪潮中絢麗綻放。
陳高路指導學生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