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結果已塵埃落定,和之前人們的預料一樣,默茨領導的聯盟黨以29%的得票率宣布勝出;魏德爾為黨首的選擇黨以20%的得票率居于第二;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僅獲得16%的得票率,綠黨更是只有13.6%。
在川普重返白宮推出一系列具有爆炸性影響力的政策,俄烏戰爭處于是戰是和的關鍵時期,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和歐洲核心的德國,本次大選會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怎樣的沖擊?
總的說來,聯盟黨在此次大選中勝出并主導組閣,標志著德國政治重心向中右翼回擺,對國內政策、歐盟整合及國際關系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國內政策轉向:保守化與務實主義
1. 經濟政策調整
財政紀律強化:重啟“債務剎車”(Schuldenbremse),削減社民黨-綠黨時期的福利擴張計劃(如全民基本醫保),轉向企業減稅(目標將公司稅從30%降至25%)和投資激勵。
產業補貼收縮:可能縮減對芯片、新能源產業的直接補貼,轉而通過稅收優惠和監管松綁吸引外資,引發綠黨抗議。
能源政策妥協:暫緩綠黨“2030年全面退煤”目標,延長煤電過渡期,同時加速液化天然氣(LNG)終端建設和核聚變技術投入。
2. 移民與社會治理
收緊難民政策:推動“移民配額制”立法,限制每年接收難民數量(或參考丹麥模式將難民中心轉移至第三國),強化遣返非法移民執法。
文化保守回潮:限制“性別包容語言”在官方文件中的使用,削減性別研究項目經費,引發進步群體反彈。
3. 數字化與官僚改革
簡化行政流程:推動“數字政務法”,要求各級政府五年內實現90%服務在線化,打破地方官僚阻力。
5G與AI監管:放寬華為參與德國5G建設限制(經濟優先),但強化數據主權立法,限制美國科技巨頭的壟斷。
二、歐盟層面:重塑法德軸心與東歐博弈
1. 財政規則爭議
聯合荷蘭、北歐國家反對法國“歐盟共同債務”提議,堅持《穩定與增長公約》赤字上限(3%),加劇南歐國家不滿。
推動“選擇性產業補貼”,允許成員國對半導體、氫能等戰略領域提供定向援助,變相軟化財政紀律。
2. 東歐政策強硬化
減少對匈牙利歐爾班政府的妥協,支持歐盟凍結對匈撥款,強化對波蘭親歐政府的軍事合作(尤其是烏克蘭援助)。
重啟“魏瑪三角”(德法波)機制,對沖俄羅斯在巴爾干地區的影響力擴張。
3. 能源聯盟重構
推動北歐-德國氫能走廊建設,與挪威、冰島簽訂長期綠氫供應協議,降低對中東能源依賴。
反對歐盟過快實施碳關稅(CBAM),保護德國汽車、化工出口競爭力。
三、國際關系:戰略模糊與利益優先
1. 對華政策“去風險2.0”
經濟合作與制度性競爭并存:
維持大眾、巴斯夫在華投資,但嚴格審查關鍵原材料(鋰、稀土)對華依賴度,強制企業供應鏈多元化。
加入美國主導的“半導體出口管制聯盟”,但拒絕全面禁止對華芯片制造設備出口。
價值觀外交降溫:淡化涉疆、涉港議題的公開施壓,以換取中方在氣候合作與俄烏問題上的協調。
2. 跨大西洋關系調整
北約軍費爭議:承諾維持國防開支占GDP 2%,但要求美國放寬對“歐洲防務基金”的限制,推動歐盟軍工一體化。
貿易摩擦升級:聯合歐盟反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2.0》,在世貿組織(WTO)發起訴訟,同時加大對亞太市場出口補貼。
3. 全球南方戰略
擴大對印度、越南的產業轉移投資,對沖“中國+1”供應鏈風險。
在非洲推動“氣候換基建”計劃,以綠能投資換取礦產開采權,抗衡中俄影響力。
四、政黨政治與社會影響
1. 極右翼勢力受抑
通過收緊移民政策、強化治安立法,分流選擇黨(AfD)部分選民,但其在東德地區的地方優勢難以瓦解。
憲法法院可能啟動對選擇黨的“部分禁令”(如取締某些地方分支),但全面禁止概率低。
2. 左翼聯盟解體壓力
社民黨若淪為第三黨,可能爆發領導層更迭,部分左翼選民轉向綠黨或選擇黨。
綠黨被迫在野或成為次要執政伙伴,激進氣候議程邊緣化。
3. 代際矛盾顯性化
基民盟若推動“漸進式退休改革”(如到2040年逐步提高退休年齡至68歲),將遭遇年輕選民支持但工會強烈抵制,可能引發罷工潮。
五、長期結構性挑戰
1. 能源轉型斷層
煤電延期與綠能投資不足或導致德國無法實現2030年減排目標,面臨歐盟巨額罰款。
氫能基建滯后可能使德國在全球綠氫市場中落后于中國、沙特。
2. 人口危機加劇
若移民政策過度收緊,到2030年德國勞動力缺口或擴大至700萬,拖累經濟增長潛力。
3. 歐洲一體化倒退風險
德國若過度強調“國家利益優先”,可能削弱歐盟凝聚力,助長意大利、波蘭等國的疑歐主義。
結語:保守主義能否平衡多重危機?
聯盟黨的勝利將帶來政策連貫性與市場信心提振,但其保守底色可能加劇三重矛盾:
經濟效率vs社會公平:減稅政策或擴大貧富差距,觸發左翼反彈;
歐洲整合vs主權讓渡:財政緊縮要求恐遭南歐國家集體抵制;
對華依賴vs價值觀同盟:企業利益與地緣站隊難以兼顧。
德國或將進入“有限變革”周期——在維持產業競爭力的同時,社會分歧與外部不確定性將持續考驗其全球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