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張學友“60+”巡回演唱會在海口的最后一站正式落幕,這也是他從藝四十年來的第1000場個人巡回演唱會,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巡回演唱會場次突破千場的華語歌手。
“1000場對我自己來講是什么?證明了我過去四十年,近3000個小時在舞臺上面。”在Talking環節,張學友感慨萬千,“每一次我在臺上,都是拼了命去表演,我真的很愛表演,很愛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有你們,我無法站在這里,這1000場演唱會是無法實現的,衷心地謝謝你們,一直在我身邊。”
張學友與1000場紀念標識合影(攝影:沈晶)
張學友松弛感滿滿地站在臺上,如同過去無數場演唱會一樣,他精準地介紹出每一位幕后人老師的名字,與歌迷親切互動,表演“一字馬”,引發現場海浪般的歡呼聲。在張學友一如既往笑容可掬的臉上,亦帶著一股孩子般的倔強和純真。
從產業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流行音樂的起步階段是在香港開始的,在那之前沒有所謂華語樂壇的概念。上世紀80年代,港樂走上繁榮期,張學友就是在這股浪潮中走出來的歌手代表,90年代曾兩次拿到世界音樂大獎最佳亞洲歌手,50多張唱片、1000場個唱,直到今天,華語歌手中也沒有出現能超越他的人。
一時的頂流容易,一生的巔峰卻實在太難了。在歌壇長紅40多年,能夠不斷穿越時間周期,每一次都能創下新的行業紀錄,張學友重新定義了音樂行業的價值標桿。那么,為什么這個人會是張學友?
“現場之王”:
超千萬觀眾的標桿效應
2月23日晚,在1000場個人演唱會這一“高光時刻”,環球音樂大中華區主席徐毅專程前來,在當晚的慶功宴上為張學友送上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一幅三米多的中國工筆畫長卷,呈現了張學友十輪次的演唱會歷程。
環球音樂大中華區主席暨首席執行官徐毅贈禮(攝影:沈晶)
從左到右:陳志光、陳柳泉、張學友、徐毅、張松輝(攝影:沈晶)
可以說,自1985年首張專輯《Smile》發行以來,張學友的音樂之路便與演出舞臺緊密相連。他的每一次演唱會,都是對音樂、對舞臺的極致致敬,每一次巡演都創下了多項行業紀錄。
1987年,首輪個人巡演《張學友87演唱會》從香港紅磡出發,到2025年的第十輪巡演累計場次達到1000場,38年來,到訪超過18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座城市,吸引了上千萬觀眾親臨現場。
作為歌手,張學友的藝術生命力是驚人的,盡管已經年過六旬,但他依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舞臺的執著,他的演唱會場次之多,演出質量之高,都讓人嘆為觀止。
2023年以來,演唱會市場“狂飆猛進”,歌手演唱會品質成為社交媒體發酵的熱點。但我們可以觀察發現,無論是50后還是90后,社交媒體上大都是歌迷“不摻水分”地在贊美,炫耀無可挑剔的現場,以及擔心張學友“太累了”的聲音。
在演唱上,張學友在氣息控制方面堪稱一流,能夠在長時間的演唱中保持穩定的氣息輸出,近年來聲線更加細膩,唱腔趨于完美。在舞臺上,張學友具有強大的控場能力和魅力,時而熱情奔放,時而深情內斂,時而幽默搞笑,帶歌迷穿梭在一個個音樂的平行空間,令人沉醉,這也是為什么張學友的演唱會被稱為“神級現場”的原因所在。
本輪“60+”巡回演唱會的主題是“水”,就像李小龍那句名言“be water”(像水一樣),因水無定形,故而能融入萬物,適應各種環境,也正因如此,它擁有著無止境的潛力和可能。演唱會的主視覺以水為元素,開場采用了裸眼3D的海浪視覺效果,由平靜、澎湃到翻涌,將開場期待的情緒推至最高點,設計令觀眾耳目一新。
張學友巡演海口站(攝影:沈晶)
在舞臺設計上,團隊摒棄了傳統的四面臺,選擇采用三面臺布局,觀眾猶如置身于巴洛克劇院中,能更近距離地欣賞到歌手的表演。同時,舞臺上配備了大量的升降機、臺階等復雜設計,根據不同的曲目安排不同的舞臺效果。例如,在演唱《日出時讓街燈安睡》時,舞臺上出現四塊大銀幕,分別播放不同素材,與張學友的出現與演唱完美融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舞臺中央設置了四層樓高的樂手舞臺,提升了舞臺的層次感,40多人的管弦樂團編配,搭配經典曲目,產生了“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交響樂感。
在演唱會的燈光設計上,視覺與張學友的表演完美融合,共同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氛圍。例如,在演唱《剎那愛》時,舞臺上三層樂手舞臺推出,框架上的方格瞬間釋放出耀眼的紅色光芒,凸顯了樂隊舞臺震撼絢麗的效果,把思緒拉回到充滿懷舊意義的1996年。
在場館的選擇上,“60+”巡演當然可以選擇觀眾規模更大的體育場,但他還是堅持落地在視聽包裹感和氛圍更強的體育館,每一站都開到2-6站,唱足全場,這樣服務的觀眾都是數萬人,但對歌手嗓音和體能的消耗量卻直接翻倍,而這就是歌神的職業精神。
“陪伴是最真誠的告白,對舞臺,我們有足夠的真誠,足夠的愛。1000場對我的意義是,一直都有不同年代的朋友,對我的愛跟支持,讓我可以站在這個舞臺上。沒有你們,這40年,1000場演唱會,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張學友在互動中不斷鞠躬,感謝每一位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歌迷。
的確,1000場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不僅成為張學友個人職業生涯的新記錄,同時更創造了華語音樂歷史上的一個難以逾越的巔峰成績。
從香港紅磡唱到全世界: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我真的很喜歡唱歌,到我80歲真的還站在臺上的話,你不準我唱歌,我跟你拼了命!”在演唱會的互動環節,張學友對臺下的歌迷開玩笑,感嘆道,“我真的是在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
張學友巡演海口站(攝影:沈晶)
自1984年底踏上歌壇,張學友從來沒有想過,當初自己一個如此普通、喜歡唱歌的歌手能夠一唱就是40多年,經歷10輪巡演、1000場個人演唱會,一路從香港紅磡唱到了全世界。事實上,即使放到全球范圍內,能達到這樣成就的藝術家大概也不會超過五位。
例如,樂壇傳奇人物貓王和邁克爾·杰克遜,他們的演唱會場次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數字,對全球流行音樂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這兩位巨星主要活躍在20世紀,他們的輝煌時代已經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而滾石樂隊自1960年代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歷程。他們憑借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舉辦了多次大規模的世界巡演,迄今依然活躍在演出舞臺上。
顯然,絕大多數歌手都達不到這樣的事業成就。對于歌手而言,每一輪巡演舉辦超百場就會成為一個挑戰。這不僅僅是對歌手票房號召力的一次嚴峻考驗,畢竟上百場的巡演意味著至少需要吸引數百萬觀眾愿意為演唱會掏腰包。而對于歌手本人來說,巡演更是一場對身心極限的殘酷挑戰。
在巡演途中,歌手需要傾注全副精力和體力,然而,連續不斷的演出,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馬拉松,對歌手的身心都是前所未有的折磨和考驗。許多歌手和樂隊,隨著年齡的增長,嗓音條件的變化和養尊處優的生活狀態,往往會很難應付大規模、高強度的巡演。
此外,藝人的職業發展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市場變化、觀眾口味的轉變、個人健康狀況的起伏、團隊矛盾與糾紛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歌手的事業發展和巡演計劃的順利實現。
張學友出道以來的10輪巡演
1000場成績單的背后,不僅需要藝人“作品等身”,唱功出色穩定,還要保持日常毫不懈怠的體能訓練,更需要作品歷久彌新,擁有穿越時間周期的票房號召力。
在港臺,藝人出道時都會身兼多職,嘗試不同的領域以尋找更多的機會和成功。張學友也不例外,他早期也曾涉足演藝界,出演過一系列電影。然而,與眾多藝人不同的是,張學友始終將音樂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夢想和事業。
即使有其他更有利可圖的機會擺在他面前,他也從未動搖過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這種純粹和專注,在新生代巨星Taylor Swift身上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以音樂事業為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作品”和“巡演”。
1961年7月10日,張學友出生于中國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海員,性格豪爽,喜歡唱歌跳舞,這種對音樂的熱愛也深深影響了張學友。198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學友陪朋友參加香港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憑借一曲《大地恩情》從一萬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榮獲冠軍。
奪冠后,張學友與寶麗金唱片公司簽約,正式踏入歌壇,環球音樂集團在1999年收購了寶麗金。歷經時代變遷,廠牌更迭,張學友始終留在環球音樂的大家庭里,這段相知相惜的佳話已經延續了四十余年。
奠定張學友“歌神”地位的國語專輯《吻別》發行于1993年,全球銷量超過400萬張,打破了多個地方的唱片銷量紀錄,這也是華語樂壇唱片銷量最高的一張專輯,歌曲《吻別》、《情網》、《一路上有你》等都是傳唱至今的經典之作。
在音樂風格上,張學友也沒有滿足現狀,一生不斷尋求新的突破,經歷了從流行抒情到多元化的過程,融入了搖滾、舞曲、R&B、說唱等多種曲風。他也熱愛音樂劇,2005年帶著《雪狼湖》國語版來到內地,經歷高密度、上百場的巡演,在當時把頗具創新性的音樂劇形式帶到了更大眾的觀眾面前。
在第999場海口演唱會上,張學友提到一句老話,“誰人漸老便下臺”,開玩笑提到自己非常害怕退休,感覺退休很恐怖,千萬不要退休,“我會盡量把這個‘漸’字,一直延續下去,我是不會老的......幸虧有歌迷在,就可以一直做自己最愛的事情,可以唱到80歲。”
張學友還談到了自己的偶像、傳奇歌手Elton John,他一生唱了三千多場,忍不住笑著問道,“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但言語間,張學友已透露出他的人生目標——永不退休,繼續唱下去,唱到70歲、80歲......
張學友巡演海口站(攝影:沈晶)
“從第一場演唱會到現在,和我奮斗的老師們可以見證,我一直在進步。”在昨日的演唱會上,張學友回憶,職業生涯中第一首需要跳舞的歌曲是《Cry》,那時自己只能動手不能動腳,全部都是上半身在動,排舞老師調侃他的長項是“不能動”,所以給他排了這樣一首不動的舞蹈給他,如今自己60多歲了,居然可以全場跳舞。
“過幾年就70+了,只要我還在這個舞臺,我絕對不躲懶,不投機。”張學友笑著承諾,只要自己還在舞臺上,就會盡全力去表演,把最好的自己帶給大家。“我必須要大家,我自己也是,保重身體,開開心心過生活,我會加油的,張學友,加油!”
在演唱會現場,張學友也鼓勵歌迷尋找內心所愛,“只要大家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請大家就努力地做下去好不好?”
小結
張學友身上,既有對作品的堅持,不斷推出新作,勇于探索多元的音樂風格,也有為了確保演唱會的品質不計代價,甚至可能會犧牲一些自我,確保持續為樂迷帶來頂級的現場體驗和新鮮的音樂感受。
如今,回顧張學友的音樂人生之路,他是一個自省自謙的人,始終保持著巔峰狀態,以及對舞臺最純粹的赤子之心,心無旁騖,只為超越自我。
作為華語樂壇的殿堂級人物,張學友始終將自己放在一個普通人的位置上。在媒體面前和私下場合里,無論是作為丈夫還是父親的身份,他常坦誠地分享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快樂與煩惱。與同時代的巨星相比,他更顯親和力,40多年來與歌迷之間保持著如同家人一般的親密情感。
張學友能夠始終站在樂壇的巔峰,不斷丈量出一個歌手新的職業半徑,這得益于作品的持久生命力,而張學友本人對音樂的執著、對演出的敬業精神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也使他成為了能夠連接不同世代、深入人心的歌神。
排版:河清 / 審核:容容
閱讀往期熱文
【音樂版權】 ; ; ; ; ; ; ;
【音樂平臺】 ; ; ; ; ;
【現場音樂】 ; ; ; ; ; ;
【音樂營銷】 ; ; ; ; ;
【音樂科技】 ;
【音樂財經】 入駐第三方平臺
騰訊新聞丨網易財經|36Kr|新浪財經
今日頭條 |百度百家| 搜狐
知乎 | 虎嗅網 | 文旅中國|界面
《音樂周報》-《音樂財經》專版
微博(4.7萬訂閱) | 抖音(18萬訂閱)|小紅書(2000訂閱)
官網網站:www.livemusichina.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