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無貴賤,人心有高低;腕間存道義,談笑品茶香。鐘表茶館,講述表友自己的故事,我是老面。
這些年,一些獨立制表師或者小品牌追求“極致打磨”,把機芯的某些零件打磨得十分精彩。以此吸引了不同階段表迷的注意和肯定。機芯的高端打磨展現了視覺美學,是品牌定位的標識;營銷敘事的重點;同時也是小眾市場的需求。還有一些人愛提卻又頗受爭議的:工匠精神。
機芯打磨欣賞。圖片來自網絡
在和國內的藏家交流時聊到:對于大部分表友,不必追求所謂的極致打磨,而且也不建議國內的獨立制表人在這方向上走得太遠。畢竟這是瑞士人走過的路,咱們重走一遍意義不大。把更多的精力和資金用到設計和創新上,適當打磨,努力打造自己的腕表基因。
國內大表廠的部分作品,審美在線。
作為鐘表行業的個人和小團體,機芯打磨是最容易掌握的技術,也最容易上手,出效果。眾多鐘表媒體多年來對機芯打磨的宣傳,使得很多新表迷過分注重機芯打磨的價值,忽略了腕表的整體設計。用“一葉障目”來形容這種現象,亦不為過。
機芯打磨像化妝,看的是整張臉的效果以及整體氣質。只在一個局部下大力氣,甚至在臉上動刀打針,效果如何,難以預料。
摘自2020年十月份的一篇文章:什么叫內卷。
低水平的模仿和復制是典型的內卷。微雕和微刻只是形式上的藝術,其創作內容只會少于正常尺寸的藝術品,尤其在著色方面,微雕微刻受到致命的限制,微雕微刻的藝術內涵不可能超越正常的藝術創作。這種刻意的微細化就是一種內卷。
這是一種自我較勁,一種樂在其中的自討苦吃,花費了大量時間、耗盡了意志力,不但沒有創作出新內容,還得拿個放大鏡看,累死人。表面的精細、復雜、講究不等于高級,更不等于先進,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種黑暗中無知的消耗,一種悲哀的精神寄托。
我認為這段文字放到機芯打磨上也挺恰當。一枚漂亮的,養眼的機芯不能沒有打磨,但要適度打磨,肉眼看上去沒有瑕疵就可以了。拿著三十倍放大鏡去找瑕疵,去糾結手工倒角還是CNC(數控機床),真的挺辛苦且沒必要。完美打磨效果的機芯很少,尤其是量產表。
對于普通表友,什么樣的打磨就足夠了呢?我以沛納海P.2002機芯為例談談自己的觀點吧??赡苡斜碛褧枺阂耘婕{海為例講機芯?
是的,用沛納海機芯舉例。
這是因為我關注了很多年,并購買過沛納海,算比較了解。這枚機芯,從機芯板路到打磨方式和效果結合得比較好。如果不是追求極致打磨的話,這種水準的打磨對于大多數表友足夠了。
首先機芯的板路大氣流暢,簡約自然;夾板之間的距離恰當、均勻,感覺舒適,適當的裸露,顯示齒輪的運作。有些獨立制表師設計的機芯,夾板間距過大,使得整體顯得破碎;或為了炫技刻意搞幾個內部倒角,生硬且突兀缺乏美感,破壞了線條。
夾板打磨采用發絲紋或直線紋打磨。技師用砂紙在零件表面上直線擦拭,在零件表面形成細細的直線紋路。這種打磨方式多用于機芯夾板。這種打磨方式和日內瓦紋,我更喜歡前者。簡單直接,清爽大氣且不易出錯。
同樣的打磨方式也分等級,比如日內瓦紋,低端的機芯壓成了條兒,高級的細膩到難以分辨,當然還要有裝配要求,不然一?;覊m毀所有。
倒角是一枚機芯是否高級的分水嶺,也就是夾板邊緣的45度小斜面。我的觀點是目測流暢就可以,不糾結是否手工倒角。還有拋光螺絲,寶石穴倒角,基板的魚鱗紋等,達到了機芯美學的要求。而且這枚長動力機芯的擺輪不算太小。
綜上所述,如果一枚機芯能夠達到類似的打磨水準和整體效果,就能滿足日常欣賞需要,很多品牌的都有同級別的主力機芯供廣大消費者選擇。在越來越隨心的當下,沒必要去追求過分打磨的機芯。
下圖是我的老伙計,日??纯醋銐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