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學校心理咨詢室在幾樓?"當我問初三的表弟時,他愣了三秒反問道:"有這種地方?"這個對話發生在他們班連續出現第三起自傷事件之后。而據我所知,這所區重點中學明明配有專職心理教師。
這種荒誕現象絕非個例。某高中心理老師向我倒苦水:精心布置的沙盤室成了儲物間,購置的減壓玩具被教務處主任批評"影響學風"。更黑色幽默的是,當她在公告欄貼出"考前放松講座"通知,第二天就被貼上了數學培優班的廣告。
學生們的沉默更值得玩味。在匿名問卷中,65%的學生勾選"遇到困難會自我消化",原因包括"怕被當異類""擔心記錄檔案"。有個女生偷偷告訴我:"上次鼓起勇氣去咨詢室,結果在門口撞見班主任,她看我的眼神就像我得了傳染病。"
吊詭的是,這種諱疾忌醫正催生新型產業鏈。小紅書上的情感博主開設天價樹洞服務,淘寶熱賣"偽裝成錯題本的心情日記",甚至出現專門代寫心理測評的灰色服務——畢竟誰也不想在檔案里留下"情緒不穩定"的評語。
或許真正需要走進咨詢室的,是這個對心理健康充滿偏見的社會。就像那個暴雨天,我看到心理老師獨自在空蕩蕩的咨詢室擦拭積灰的沙盤,窗外跑過的學生正背誦著"珍愛生命"的晨會演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