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有關德國政壇的報道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基民盟、基社盟。但是,一些朋友感到困惑,不知道它倆是一個政黨,還是兩個不同的政黨?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關系?
實際上,基民盟、基社盟是兩個不同的政黨,都成立于1945年,也就是納粹德國戰敗的那一年。基民盟的全稱是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社盟的全稱是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
從政治光譜上來說,它倆都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具有基督教民主主義、自由保守主義、親歐洲主義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是,基社盟的意識形態多了一個巴伐利亞地區主義。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位于東南部的山區,是面積最大的州,首府是慕尼黑。該州的經濟、人口在德國排第二位,占到全國GDP的18%,誕生了許多世界聞名的企業,例如寶馬、奧迪、西門子、彪馬、阿迪達斯等等。
在文化上,巴伐利亞人與德國北部、東部的州有非常明顯的不同。他們喜歡強調自己文化、語言的獨特性。歷史上,他們是被德國用戰爭手段吞并的王國,曾經具有較高的獨立傾向。
從選舉上來說,基社盟只參加有關于巴伐利亞州的公職競選,是一個地區性政黨。相較之下,基民盟在德國的其他15個州參加競選,但不會參加巴伐利亞州的競選。
在全國層面,1947年,基民盟與基社盟組建為政黨聯盟,通常叫做聯盟黨,一起參與國會兩院的運作。
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自從1949年的第一屆聯邦議會選舉以來,總共的20次大選中,聯盟黨有13次獲得了執政權。例如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就是基民盟的領導人。她的總理職位從2005年開始,到2021年結束,長達16年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贏得勝選,都是基民盟的領導人擔任聯盟黨主席,然后出任總理。基社盟的領導人曾經兩次擔任聯盟黨主席,但都輸掉了大選。
在2月23日舉行的德國大選中,聯盟黨獲得了最多的席位,其主席、基民盟領導人默茨獲得了組閣權,有望出任總理。但是,聯盟黨并沒有獲得過半數的席位,需要尋找其他政黨完成組閣,否則就會重新舉行大選。
默茨曾經公開表示,絕對不會與極右翼、已經成為第二大黨的選擇黨組閣。目前,聯盟黨有可能與社民黨,或者綠黨組閣。
社民黨就是現任總理朔爾茨領導的政黨,屬于中間偏左。在移民及經濟問題上,聯盟黨與社民黨存在較大的矛盾,大選期間吵得不可開交,想要在大選后揉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是與綠黨組閣,恐怕也會天天鬧得雞犬不寧。況且,加上了綠黨的議席數量,可能還不到半數,還需要再加一個第三黨,形勢會更加復雜。
這里稍微提一下中間偏右的自由民主黨,相當于是萬用膏,曾經多次分別與聯盟黨、社民黨組閣。上屆大選,自由民主黨贏得了91個議席,但在本屆大選中可能一個席位都沒有。
覆言猜測,聯盟黨最后應該還是會與社民黨組閣。但是,雙方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讓步。否則,就真的只能重新大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