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產業煥新到區域協同發展,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共同構成“江蘇制造”的強大矩陣,彰顯江蘇制造的創新活力。
新年伊始,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明確提出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
產業與創新“雙向”飛地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蘇州工業園區首個“走出去”項目,也是技術大力發展飛地經濟的一個縮影。
1月2日,氫醇超混電動汽車生產基地及綠色運力項目簽約;1月17日,多技術3D打印設備智造項目簽約;1月24日,低空航空飛行器研發制造及運營中心項目簽約……
優化營商“軟”環境,才能牽住項目“牛鼻子”,進一步增強發展“硬”實力。2025年以來,一個個重大項目簽約蘇宿工業園區,無疑是對園區“近悅遠來”營商環境的最好證明。2月10日,蘇宿工業園區召開“新春第一會”,進一步吹響以營商環境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科創飛地”作為長三角“飛地經濟”的升級版,正逐漸顯現其重要性。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長三角的飛地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計劃經濟時代,當時主要指那些隸屬于某一行政區但地理位置并不與該行政區相連的土地。
在曾剛看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飛地的形態也在不斷更新,新型的“產業飛地”和“科創飛地”不斷涌現。產業飛地如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而科創飛地則包括蘇浙皖等地在上海通過租樓、建樓等形式設立的人才中心、創新中心等。
曾剛進一步指出,“科創飛地”在產業孵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方面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現已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產業發展方面,江蘇正通過創新的集裝策略,積極推動各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雙維智庫區域經濟分析師李駿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這一策略不僅促進了省內各地區的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還加強了與周邊省份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高地。
目前,江蘇已有45家共建園區,并在此基礎上聚力打造8家高質量發展園區,這些園區在工業企業投資、納稅、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等方面均表現出色。
在創新協同方面,科創飛地的作用日益凸顯。蘇北地區在蘇南設立的超過15家科創飛地中,已有6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27項。此外,寧淮科創飛地、常熟泗洪科創飛地等也在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產業基金發起等工作。
除了產業和創新協同外,江蘇還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推動結對幫扶合作關系,以提升蘇北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和行業管理水平。近三年來,蘇南每年籌措幫扶資金3.84億元,在各領域安排“能力建設”項目約200個。
未來,江蘇將繼續深化南北結對幫扶合作,以產業與創新“雙向飛地”為平臺強化南北產業鏈創新鏈聯動。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
在李駿看來,可以將“產業飛地”“科創飛地”“人才飛地”等統籌起來,實現錯位互補、各展所長。“這種多層次的飛地經濟模式不僅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增強了區域間的協同發展能力。”
近日,江蘇省在常州舉辦了新型電力裝備集群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并同步舉行了“百場千企”產業鏈融鏈強鏈對接活動。此次活動促成了20個新型電力系統合作項目的現場簽約,總金額接近50億元,涵蓋了構網型儲能、直流換流閥半導體器件等多個關鍵領域。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鏈發展,江蘇正啟動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聚焦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船舶海工、生物醫藥、高端紡織等產業集群,對標世界級水平進行競爭力評估,并制定邁向世界級集群的舉措。同時,江蘇還將強化創新引領,鼓勵集群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制定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路線圖,并布局制造業創新中心,提升集群競爭力,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形成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
江蘇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正從“單點突破”向“全域聯動”轉變。
例如,在特鋼材料領域,江蘇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萬億級產業集群。1月22日,蘇南特鋼材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會在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集群建設方案,蘇南五市共同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目前,該集群已擁有近600家規上企業和40余家上市企業,產業龍頭企業集聚效應顯著。
同時,江蘇的區域協同發展在集成電路產業方面成效顯著。無錫、蘇州、南通、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核心集聚區,連云港、徐州、淮安等城市則提供了支撐,共同打造了沿江和沿運河集成電路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200億元,產業規模位居全國之首。
李駿分析,江蘇通過“核心+支撐”的梯度布局實現了產業要素的優化配置。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無錫(晶圓制造)、蘇州(封測)、南京(設計)形成差異化定位,2023年三市貢獻全省85%的產業產值。這種“沿江經濟走廊+運河特色集群”的布局模式,既發揮了蘇南地區的技術優勢,又帶動了蘇中蘇北的產業升級,形成每公里沿江岸線創造3.2億元產值的集約發展格局。
此外,鹽常宿淮綠色光伏先進制造業集群也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該集群以鹽城、常州、宿遷、淮安四市為實施范圍,全面推動綠色光伏產業的協同發展和技術創新,已成為全國光伏產業的重要支柱。目前,集群已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完整產業體系,為全國光伏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駿建議,未來江蘇產業協同發展需在三個方面深化突破:一是構建跨區域產業大腦,實現產能、訂單、技術的實時動態匹配;二是完善創新飛地經濟模式,通過"反向孵化"機制推動技術成果跨區域轉化;三是建立產業集群韌性評估體系,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這種從物理集聚到化學反應的轉變,正在重塑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