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起,雀巢的組織架構變更生效,其按照地理劃分的五大區域市場精簡為三大區:美洲區 (AMS);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區(AOA);歐洲區(EUR)。這三個大區的負責人都會遷到雀巢位于瑞士沃韋的總部工作。
2月13日,雀巢集團發布2024年業績顯示,雀巢在大中華大區市場銷售額約為約445億元人民幣(54.32億瑞士法郎)。
2月19日,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西強在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依然是雀巢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雀巢大中華區的2024年的成績單還是令人滿意的,“大中華區有機增長率為2.1%,其中定價貢獻率為-2.1%,也就是說我們實際內部增長率為4.3%。這樣的業績在全球的各大業務單元、各大市場里面我們是遙遙領先的,整個團隊做得也非常不錯。”
在2024年全球消費市場承壓的背景下,大中華區以4.3%的實際內部增長率領跑全球,嬰兒奶粉業務更創下歷史新高。當組織架構調整遇上戰略定力宣言,這家跨國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進退之道,正在書寫傳統快消巨頭轉型的經典樣本。
架構調整背后的全球棋局
2024年1月的架構調整看似"降級",實則暗藏深意。2022年雀巢將大中華區升級為獨立大區時,正值中國消費市場黃金期。彼時中國區銷售額占雀巢全球約8%,獨立運營賦予其更高決策效率。而如今重新并入AOA大區,張西強解讀為"戰略性資源整合":"這不是戰略收縮,而是要在更大區域內實現供應鏈、研發資源的協同共享。"
數據顯示,調整后的AOA大區將覆蓋全球60%人口,貢獻雀巢約25%銷售額。中國作為該區域最大單一市場,其戰略地位不降反升。張西強透露,并入大區后中國團隊仍保持高度自主權,"所有重大投資決策依然由中國團隊主導"。
這種的調整邏輯,折射出跨國企業全球布局的新思維:既要通過區域整合提升運營效率,又要保持核心市場的敏捷反應。雀巢集團CEO馬克·施耐德(Mark Schneider)在財報會議上的表態印證了這一點:"中國市場的特殊性需要特殊對待,我們在資源配置上始終保持傾斜。"
中國市場:增長引擎的韌性密碼
面對當下市場消費乏力的擔憂,雀巢中國2024年成績單頗具說服力:銷售額445億元人民幣,實際內部增長率4.3%,遠超全球2.2%的平均水平。細究其增長密碼,三個戰略支點清晰可見。
嬰兒奶粉的王者歸來。曾受本土品牌沖擊的嬰兒營養業務,在2024年實現強勢反彈。張西強將之歸結為"三重創新":配方升級引入HMO等高端成分,渠道下沉覆蓋2800個縣域市場,服務模式創新建立百萬級母嬰顧問社群。某外資咨詢公司數據顯示,雀巢超啟能恩系列在高端奶粉市場份額已回升至18%。
咖啡戰場的雙輪驅動。從速溶咖啡到即飲市場,雀巢完成華麗轉身。星巴克家享咖啡系列年增長35%,即飲咖啡通過711、羅森等便利店渠道實現80%鋪貨率。更值得關注的是膠囊咖啡機的突圍:通過本土化改良推出999元入門機型,帶動相關業務三年增長400%。
寵物經濟的隱形冠軍。在看似低調的寵物食品領域,雀巢已悄然構建護城河。冠能、珍致兩大品牌分別占據高端貓糧市場25%、濕糧市場30%份額。據了解,天津工廠的寵物食品專用生產線即將投產,年產能提升至15萬噸。
創新與投資:押注未來增長極
"未來三年,我們在華投資強度不會低于銷售額的5%。"張西強勾勒出清晰的投資路線圖:天津寵物食品工廠、青島嬰兒營養品研發中心、東莞咖啡萃取技術實驗室三大項目陸續落地,總投資超20億元。
在創新維度,雀巢正在改寫傳統快消品的游戲規則。其與中科院聯合成立的"未來食品實驗室",已孵化出代糖新品"甜感因子",成本較赤蘚糖醇降低40%。更顛覆性的變革發生在渠道端:通過DTC(直接觸達消費者)系統,雀巢將終端客戶數據量從千萬級提升至億級,實現精準營養定制。
這種創新力的背后,是本土化戰略的深化。目前雀巢中國管理層本土化率已達95%,研發團隊中食品科學博士占比30%。張西強特別提到與江南大學合作的"母乳研究項目":"我們已經建立中國最大的母乳成分數據庫,這是任何外資品牌都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力。"
穿越周期的戰略定力
在專訪中,張西強多次強調越是周期波動期,越要堅持戰略定力。這種定力體現在多個維度:哈爾濱雙城奶牛養殖場持續20年投入,云南咖啡種植項目跨越三個五年計劃,上海研發中心累計專利申請量突破1000件。
這種深耕為雀巢構筑起獨特的競爭壁壘。以云南咖啡項目為例,通過"教技術+保收購"模式,帶動2.6萬農戶種植咖啡豆,既保障了原料供應,又使采購成本低于市場價15%。在供應鏈領域,雀巢將全國倉儲節點從56個精簡至32個,但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將配送效率提升40%。
面對未來,張西強展現出清醒認知:"消費分級不是危機而是機遇。"其最新市場策略將客群細分為五類,從極致性價比到輕奢定制全面覆蓋。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雀巢體驗店,99元的速溶咖啡禮盒與1980元的典藏版膠囊咖啡機同臺競技,這種"全價位覆蓋"策略正在改寫外資品牌的高端化迷思。
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當被問及架構調整會否影響中國區決策效率時,張西強展示了兩組數據:新產品上市周期從18個月壓縮至9個月,本土研發產品貢獻率從30%提升至65%。"這些指標證明,我們的敏捷性在持續提升。"
這種"形變神不變"的調整哲學,或許正是跨國巨頭本土化的高階形態。在青島咖啡工廠,德國進口的烘焙設備與本土研發的普洱咖啡豆和諧共存;在電商直播間,瑞士高管用東北方言帶貨引發搶購熱潮。這些細節揭示著一個真理:在中國這個超級市場,全球化和本土化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雀巢中國的故事給予行業深刻啟示:真正的戰略定力,不在于架構是否獨立,而在于能否持續創造價值。當張西強說出"未來十年,我們要再造一個雀巢中國"時,這個承諾的背后,是多年扎根中國市場的底氣,更是對中國市場永不褪色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