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60年 唐大柏攝
湘陰縣大面積墾荒,使汨羅江畔22萬畝荒洲變成了良田。這是屈原農場的工人在翻犁荒地。
1960年 王平攝
洞庭湖濱地區汛期來臨,湘陰縣湘江公社充分發動群眾,組織了防汛專業隊,籌集和調運各種防汛器材,有備無患。
1961年 朱云風攝
臨湘縣江南公社江南大隊的社員,在全面完成國家的糧食征購任務后,又積極出賣余糧50000多斤,支援災區,支援城市。
1961年 張運錚攝
臨湘縣沅潭公社同德大隊組織了兩個歸隊匠人,發展傳統手工業產品——瓦壺、瓦缽、瓦罐的生產,以供應人民生活需要。
1962年 朱云風攝
岳陽縣君山茶場職工,開始采摘第一批名茶——君山銀針。
1962年 王平攝
臨湘縣路口公社路口大隊車站生產隊的社員,利用田頭雜草,就地鏟除燒灰積肥。
1963年 朱云風攝
國家支援華容縣的農用木材正在運輸途中。
1964年 龍文明攝
岳陽縣筻口公社有一部分早稻種谷比往年提前半個月下播,為了使秧苗生長茁壯,他們利用塑料薄膜覆蓋秧田,給秧苗防寒保暖。
1965年 朱云風攝
湖南洞庭湖地區廣大干部和社員,正全力投入積肥送肥、修建電力排灌站、準備良種和推廣豐產經驗等春耕生產活動。湘陰縣沙田公社社員,起運石灰,及早為水稻生產做準備。
在水稻品種試驗田觀察良種水稻的生長情況 1965年 孫丕永攝
岳陽縣委書記毛致用(前)在公社筻口蹲點時和社員一起在樣板田里收割早稻
岳陽縣筻口公社因地制宜地大面積推廣了良種,加上生產條件的變化和其他措施的配合,糧食生產大幅度上升,成為湖南省穩產高產的一面旗幟。
1965年 朱云風攝
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導演凌子風在指導青年演員們化妝
在東港公社為社員演出《打銅鑼》
演員陳明惠在東港公社農村向社員講解農業技術知識
湖南湘陰縣花鼓劇團一隊的同志們,兩年來背著簡單的行李和道具,爬山涉水,走遍了全縣59個公社,演出了400多場現代戲,使20多萬農民看到了戲,受到了教育。
中國醫學科學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在湘陰縣關公潭公社王家寨大隊給女社員檢查身體 1965年 王平攝
由首都著名的醫學專家、教授、老中醫、青年醫生和醫療護理技術人員組成的農村巡回醫療隊,到湖南農村,為農民防病治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