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偉大無須贅述,先生的文字常讀常新,先生像一面警世明鏡,懸掛在每個國人的心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這句座右銘振聾發聵!我也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驚人的力量。是什么力量支撐魯迅先生敢于橫眉冷對千夫指?又是什么力量支撐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個問題發人深思,或許這兩個問題一旦想通,很多人生困惑也會迎刃而解。
魯迅先生已經離去了,他無法直接回答這兩個問題了。要解答這兩個問題,恐怕要從《魯迅全集》里尋找答案了。然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恐怕沒有時間與精力去閱讀《魯迅全集》了,這個問題自然就落到了研究魯迅先生的專家學者們的身上了。作為一名魯迅先生的“業余粉絲”,我不揣谫陋,只能以指測淵、以蠡測海了。是什么力量支撐魯迅先生敢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難道是信仰?是康德所謂的“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法則”?是大自然的教化還是人文教化?我猜想魯迅先生之所以敢于“橫眉冷對千夫指”,是因為他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深刻認識到舊社會的黑暗與不公以及人性的幽暗,他決心通過文字揭露和批判這些現象,喚醒民眾的覺悟。這種力量來源于他對真理的追求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而“俯首甘為孺子牛”則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的深沉的熱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他愿意為普通民眾、特別是那些被壓迫和被忽視的人們發聲,甘愿做他們的“牛”,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種力量源自他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社會進步的執著追求,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總的來說,魯迅先生的力量來自于他對社會與人性的深刻洞察,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人民的深沉熱愛和無私奉獻精神。這些力量共同支撐著他在艱難的環境下為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福祉進行不懈斗爭,正可謂“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中國傳統社會是等級社會,即俗話說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這種等級制度強調君主至上和等級尊卑。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對后世影響深遠,它使得人們普遍趨從權威和傳統,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等級制度促進了社會分工和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不同等級的人們擁有不同的權力和資源,他們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責任,形成了一種分工合作的機制。這種分工能夠一定程度地發揮人們的特長和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社會的生產力。然而,等級制度也嚴重限制了社會流動。由于等級森嚴,人們很難跨越自己的等級界限。這種限制阻礙了社會的公平和進步,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和貧富差距巨大,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傳統等級社會的人們一生都在尋找身份感與身份認同。孔乙己的生活雖然艱難竭蹶,他依然不愿意脫去象征他身份的長衫。阿Q總是能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暫時擺脫困境,即使在面對死亡時,阿Q也要堅守住自己作為“好漢”的最后一絲尊嚴。身份感過強的人往往對下頤指氣使,對上奴顏婢膝,這不是個例,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長期生活在這種壓抑的等級制度下,人們很難滿面春風、談笑風生;相反,人們很大程度都是橫眉冷對或怒目相向。現代社會超越了傳統社會,現代社會深刻反思等級制度的弊端,積極推動社會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現代化。現代社會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打破等級界限,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同時,現代社會也應該加強公民的教育和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現代社會是否還會存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現代社會是否還應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個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過去無法再現,未來無法預測,我們只能把握當下。
作者簡介
李博(1985—),男,漢族,江蘇銅山人,歷史學博士,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已發表學術論文與文學作品近百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