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初一不一般,老人說:“77年不遇,3大特點”,早做準備
時間過得真快,還有幾天就要出正月了,農歷二月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當然對于農歷二月來說,也對應著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和春分,此時正是是萬物復蘇的一個月份,所以也被稱為“花朝”等等。
而二月初一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一天還是有一些特點的,比如說:“七星連珠”天象。也正是如此,在民間里還是有一些說法和講究的,那么都是有啥特點,有啥說法呢?我來回答:
今年二月初一不一般:
①今年二月初一出現天文現象,“七星連珠”。
什么是“七星連珠”呢?
“七星連珠”從表面的解釋來看,就是單純的七顆天體排成一條直線,而這七顆星分別是: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而在2月28日,也就是二月初一這一天,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七大行星大致排列在一條直線上。而“七星連珠”這種現象每77年出現一次,在二月初一這一天,更是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雙星拱月”的奇觀,顯得尤為罕見。
而根據歷史的記載,也有類似七星連珠的說法,其中古書《史記?天官書》中有了句:
「漢之興,五星聚東井」。
但作為一名科技愛好者,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七星連珠只是一種尋常的天文現象,并不會對地球產生直接影響的。
②今年二月初一是“龍日”。
什么是龍日呢?
這源于干支紀年中的說法,在干支紀年中,它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的,其中: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于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合成了六十個,比如甲子,乙丑……等等,并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形式給表達了出來。
而二月初一也是干支紀年中的戊辰日,而辰就是龍,所以這一天也就有了龍日的說法。不過來說,民間里“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這也說明了二月初一是龍日的說法也是有一些民間說法的。
③,二月初一是“朔日”。
什么是朔日呢?
我們老祖宗把農歷月分為幾個日子,比如說十二建除,還有朔日,望日,晦日等等。其中:
“朔日”:是農歷月的初一,在這一天也是月亮的復蘇之日,因為月亮公轉地球的原因,并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也是天最黑的時候,所以這被稱為“朔”。
“望日”:是指農歷的十五,此時因為月亮公轉地球,并運行到地球的一邊,使得地球到了月亮和太陽的中間,人們站在地球上是看到月亮的。
不過對于朔日和望日,俗語中“朔日不出行,望日不回家”的說法。
那么在二月初一這一天有啥說法呢?一些事也要早作準備:
第一,二月初一“不遠行”。
為啥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俗語中有:“既望不出門,既朔不歸家”的說法。
意思是說,朔日和望日都是月亮強引力的時候,此時地球上會發生潮汐變化,比如大海漲潮,還有錢塘江大潮等等,所以在古代的時候,朔日是不能遠行的。當然這不過是老傳統的說法而已,具體在遠行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些為好。
第二,吃“龍食”。
農歷二月初一,二月初二是龍日,也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按照民俗的說法,在這一天也是要吃“龍食”的,而在民間里也有吃“龍食”的習俗。
而這里的“龍食”,指的是一些形狀像龍的面食,比如說面條、餃子、龍須面等等,當然這些食物不僅美味可口,還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里面。
第三,二月初一“剃龍頭”。
在俗語中,有正月不理發的說法,因為在民俗中,有“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當然這不過是民俗的說法而已。
而進入農歷二月以后,也是龍抬頭的日子,而且二月初一是“干支紀年”中的龍日,所以在這一天理發還是有好的寓意在今里面的。
通過上述來說,今年二月初一不一般,有幾大特點,特別是在這一天中,有天文現象中“七星連珠”的說法,這也是77年難遇的,所以因此無論多忙,也是要尊重一些民俗說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