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簡要跟大家聊聊一個名帶“塚”字的膠東村落,它的名字叫作“壘塚前” ,位于乳山市下初鎮轄區內。
塚(zhǒng),系“墳墓”之意。其讀音與“冢”相同,含義也接近(冢除了指代墳墓外,還有其他用法)。由于“冢”字寫起來更為省事,因此有時也會以之作為替代。不過,在官方史志和正式地圖中,該村皆標注為“壘塚前”。
通過字面不難推斷出,“壘塚前”這個地名應是根據古墓這一特殊地理參照物而來。而《乳山市志》和《乳山市村莊志》中收錄的解釋也確是如此解釋。
(▲壘塚前村的位置示意)
其中,《乳山市村莊志》稱:明永樂年間,宋姓從文登宋村遷此定居立村,因村后有壘塚古墓地,故名壘塚前。明末,林、曲二姓由牟平西關和牟平山北頭遷入,后有劉、于、張等姓遷入。現主要姓氏為宋姓。
上述記載當中,介紹村莊姓氏結構的部分較有參考價值,但對于建村年代的表述和“壘塚”的含義還有需要補充之處。
就建村年代而言,“壘塚前在明永樂年間建村”的說法應表述為“至少在明永樂年間就已存在”。
根據民國版《牟平縣志》的記載,在明永樂二十一年(癸卯),該村曾考取過一位舉人,名叫宋英。從常理推斷,一個村莊在建立之初往往百廢待興,需要經過幾代人的積淀方能培養出科舉人才。宋英既然是在永樂年間考取舉人,說明該村至少在當時就已存在,并很有可能建村于永樂之前。
地名資料將壘塚前村宋姓人的遷徙地點記載“文登宋村”,多半是以民國時期編撰的膠東宋氏聯宗族譜為參考。該譜尊奉元代落戶文登宋村的宋信(原籍江西吉水縣)為始祖,在其關于宋姓分布的“里居志”中,收錄有當時牟平縣轄下的“壘塚前”村。不過具體的譜系信息,筆者暫時沒有詳查。
至于“壘塚”兩字,應是形容“舊時當地古墓眾多”的樣子。類似用法,在古文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比如西晉文學家在《七哀詩二首其一》中就寫到:“北芒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昭明文選》注釋為:“壘壘,冢相次之貌。”
(▲現文登、榮成等地都保留有成規模的鍪子墳,圖為文登軟棗林古墓群,系文保單位)
限于資料,壘塚前村附近的壘壘古冢具體是何朝何代?暫時不得而知。推測有可能是膠東民間經常提到“鍪子墳”。民國版《牟平縣志》亦曾提及該縣境內之鍪子墳,稱:“本縣境內多石墳,以塊石壘成,高丈許,壯若兜鍪,俗稱鍪子墳。”從縣志記載來看,當時老牟平縣第十區范圍內的鍪子墳尤為多見,而壘塚前村就屬第十區管轄,據此推斷,該村附近古墓為鍪子墳的可能性較大。
數年之前,筆者在去往下初鎮河南村時(壘塚前村北面不遠)曾路過壘塚前村,但并未進村詳細打聽。如果有朋友了解更具體的情況,歡迎留言補充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