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場備受矚目的會談在此舉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率領各自代表團,圍繞俄烏沖突、雙邊關系修復及未來合作等議題展開了長達四個半小時的討論。這是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俄兩國最高級別外交官的首次面對面會談,標志著兩國關系在長期緊張后出現緩和跡象。
會談中,雙方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成立消除刺激兩國關系因素的咨詢機制,并在經濟、能源、太空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此外,美俄還同意各自派出高級團隊,致力于以持久、可持續的方式解決烏克蘭沖突。這一系列舉措為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美俄關系未來走向的廣泛討論。
然而,就在會談前夕,歐洲議會議員米卡·阿爾托拉透露,美國已向歐洲發出最后通牒:烏克蘭必須在三周內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否則美國將從歐洲撤軍。這一消息迅速引發歐洲各國的恐慌。阿爾托拉表示,華盛頓設定了4月20日為最后期限,要求歐洲在此期間與美國就烏克蘭投降的具體細節達成一致,否則白宮將下令五角大樓撤軍。
美國的這一舉動被視為對烏克蘭施加壓力的手段,同時也向歐洲盟友傳遞了強烈的信號。長期以來,歐洲在防務上高度依賴美國,美軍的存在被視為遏制俄羅斯擴張的核心屏障。一旦美軍撤離,歐洲將不得不獨自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其安全保障將面臨嚴峻挑戰。
斯洛伐克總理羅貝爾特·菲佐對此發表了尖銳批評。他指出,歐盟在過去三年中對烏克蘭的軍事和財政支持并未推動沖突走向和平解決,反而延長了戰爭時間。菲佐認為,歐盟的戰略誤判導致其在和平努力中被邊緣化,呼吁歐盟停止為被美俄排除在外而哭泣,并建議召集歐盟各國召開峰會,重新審視自身角色。
菲佐的觀點在歐盟內部引發了廣泛爭議。盡管部分成員國支持其呼吁,但更多國家仍對美國撤軍的可能性感到焦慮。歐盟長期以來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一旦美軍撤離,歐洲將面臨巨大的安全真空。德國《圖片報》指出,美軍撤軍可能導致北約內部信任崩塌,甚至引發北約解體的多米諾效應。
與此同時,美俄在利雅得的會談為兩國關系帶來了新的契機。特朗普政府強調通過談判實現和平的立場,意外契合了俄羅斯的訴求。然而,俄方明確反對在烏克蘭部署任何歐洲部隊作為維和力量,認為此舉將直接威脅其國家安全。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任何涉及北約成員國部隊駐扎烏克蘭的計劃,都觸及了俄方的安全底線。
俄烏沖突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此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面臨艱難抉擇:是繼續堅守戰斗、抵抗到底,還是通過談判達成某種妥協?無論選擇何種路徑,烏克蘭的每一步都將受到美俄博弈的制約。美國和俄羅斯的談判進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烏克蘭的命運。
歐洲國家的態度也將成為關鍵變量。盡管部分國家主張繼續支持烏克蘭,但在美國撤軍的威脅下,歐盟內部的分歧可能進一步加劇。法國總統馬克龍呼吁歐盟加強防務自主,但這一提議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歐洲的防務能力建設滯后,使其在應對俄羅斯軍事威脅時顯得力不從心。
美國的“最后通牒”不僅是對烏克蘭的施壓,也是對歐洲盟友的“逼宮”。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這一手段迫使歐洲在烏克蘭問題上做出妥協,同時減輕美國在歐洲的軍事負擔。這一策略反映了美國戰略重心的調整,即從歐洲轉向亞太地區,以應對中國的崛起。
然而,美國的撤軍計劃也面臨巨大風險。北約的威懾力可能因此受到致命打擊,俄羅斯在東歐的影響力或將進一步擴大。德國《焦點》周刊分析認為,美國撤軍可能導致俄羅斯恢復蘇聯時期的勢力范圍,甚至引發與波蘭等國的軍事沖突。
在這場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中,烏克蘭的命運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澤連斯基政府能否在美國的壓力下找到平衡點,歐盟又能否在美軍撤離后實現防務自主,都將深刻影響未來的國際格局。美俄關系的緩和為和平解決俄烏沖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這一進程仍充滿不確定性。
總的來說,美國的“最后通牒”不僅是對烏克蘭和歐洲的考驗,也是對國際秩序的一次重大挑戰。隨著美俄談判的推進,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或將迎來新的轉折點。歐洲能否在美軍撤離后實現真正的戰略自主,烏克蘭又能否在美俄博弈中找到生存空間,都將成為未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