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海,只有不相信能翻越山海的自己。
這本書是埃格爾博士為讀者開啟的一趟心靈之旅。它有關生存,它有關英雄主義,它有關自我超越,它有關自由探尋。一個天賦型芭蕾舞小女孩從納粹集中營走出,自我療愈,賦予了“受害者”“囚籠”“自由”“選擇”“寬恕”以嶄新的意義。它不是一本“唾手可得”的技能書,只有沉淀、感悟、理解了這些文字,才能夠真正走進心理療愈的大門,進而改變我們的一生。
也許挫折與磨難曾打擊你的自信心,也許你時常感到碌碌無為,也許你在十字路口前猶豫不決,也許你在人生瓶頸中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這位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的心理學家會告訴你,打開這些牢籠的鑰匙,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她的文字,她的精神力量幾乎會撼動你的人生觀,讓你徹底地重新認識苦難和自由,認識關于你未來的一切可能。
如何能放棄借口,直面人生?如何走出自己的牢籠?如何能為自己的自由負責?埃格爾博士提示我們:獲得自由的關鍵是不斷成為真正的自己。
千帆過盡,魂兮歸來
讀伊迪絲的這本書,如聽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坐在午后的窗下講故事。房中有寒意,甚至幽影搖晃,但總有陽光照進來,明朗而溫暖。九十多歲的老人,如小女孩般輕聲細語。讓人想起《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2023)中的楊苡先生。一位“荒谷走下來”的笛手,“吹著愉快歡欣的歌”(威廉·布萊克著,楊苡譯. 天真與經驗之歌.譯林出版社,2012,p.23)。“荒谷”千真萬確,伊迪絲從集中營地獄中幸存下來,九死一生。可她在書中講述的,卻是充滿希望的“天真之歌”。
怎么可能?確實如此。就像電視劇《曼達洛人》中反復說的:“This is the way。” (道)路就是這樣。為什么會這樣?這樣問或許跳的太快了。在回答“為什么”前,可以試著暫時甚至永遠駐留在“這樣”中。有可能,將“這樣”的牢底坐穿,就會自行得到答案。人生的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答案也要靠自己活出來。
閱讀過程中,眼前浮現出在電影院中觀看《掬水月在手》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查了一下,才發現已經是四年前了。目光隨著鏡頭,從唐代的那些浮雕上慢慢拂過。耳畔縈繞的,是一種有些喑啞卻又讓人沉靜下來的音樂。戰爭、離散、喪亡,葉嘉瑩先生與伊迪絲經歷了同樣動蕩的二十世紀。那些浮雕就是葉先生筆下的詩詞,凝結了血和淚,卻沒有讓人感到任何不適。它們清澈、寧靜,仿佛原上長出的離離青草。俯首端詳時,可以在早晨的露珠上看到閃爍的光芒。貫穿本書的,正是葉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域外藍鯨”的“夢思”繚繞不絕。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伊迪絲不是詞人,也未必聞名于心理學界,但她以自己的生命歷程,活出了現代人的天命。按照特里林在《誠與真》(2006)中的說法,現代社會忙忙碌碌,如果有人活得真摯,沉入自己的內心,往往是失意者或者異鄉人。堂吉訶德是這樣,前些年流行的《斯通納》(2016)也是如此。斯通納,一個農家子弟,機緣巧合走進莎士比亞,成為大學老師。教了一輩子的書,藉藉無名。可他在沉默寡言中,也有自己的真性情;他甚至能夠在平凡位置上,守護神圣。在美國的商業化浪潮中,大學僅僅是“避難所”,象牙塔已是久遠的事物了。斯通納像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一樣,倔強地守住最后一分土地,堅決不放那個作弊的學生進來。為此,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在那為數不多的剎那,他找回了自己的位置,在天地間得以安放天命的位置。
卡夫卡有句話,給曼達洛人的“This is the way”做了絕妙的注釋。在世人眼中,終極的“way(道)”高大上,如日中天,牽引大眾前進。卡夫卡卻說,那個“道”其實像根繩子一樣,是用來絆人的。大眾終日奔波,早已失魂落魄,如游魂般飄蕩在空中。被繩子絆倒了,才不得不降落在地上,笨拙地學著用雙腳走路。降落可不容易,程春雪(2020)在碩士論文中,訪問考研失利的生命經驗。她發現,聽到沒考上的消息時,會有墜落深淵的感受。降落中是有深淵的風險的,挫折之所以那么痛苦,或許與此有關。那種幽深黑暗,永不見底,著實可怖。可悖論就在這里,經歷了下行的折騰,抬起頭來,居然可以看到燦爛的星空。赫拉克利特說,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條路。
現代人在養家糊口的生存中,已然遭受了種種傷痛。或許重要的,是覺察到這些傷痛,承認這些傷痛。特里林推崇康拉德《黑暗的心》,這本書描繪了與內心黑暗打交道的經歷,為現代人樹立了典范。“我與我周旋久”。對于現代人來說,重點不在于“寧做我”,而是與自己身上的諸種傷痛打交道,這或許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天命。伊迪絲從地獄歸來,走出了一條先行者的道路。陳傳興先生有本書,名叫《未有燭而后至》(2015)。《禮記》中說,天色暗下來,沒有燭火,先到的人要告訴后來者現場情況。傳統中國思想溫柔敦厚,謙謙君子以自身傷痛燃起幽幽燭火,光照后人。
對于現代人的這種處境,羅洛·梅和榮格有過同樣的稱呼:“負傷的療愈者(wounded healer)”。這兩位心理學家還寫過類似的著作:《人尋找自己》和《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人怎么找回自己呢?羅洛·梅(1955)講過一個小故事。當年為《人尋找自己》這本書制作護封的設計師,連續三天回家趕工。三歲的小女兒接連看了三個晚上,終于忍不住了:“爸爸,那個人還沒有找到他自己嗎?”“要是他還沒找到,他只需要照照鏡子就可以了。”
伊迪絲大半生都在照鏡子,與自己周旋。用時下偏重醫學的術語說,她罹患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表現出創傷再體驗、警覺性提高和回避三聯征:創傷侵入式地重復出現,有受威脅感,回避當時的場景。如果還有情緒障礙、對自身的負面感受和理解,以及人際關系問題,那就要考慮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就內心來說,遭遇傷痛之初,人會不自覺地蜷縮起來,將傷痛擱置一旁。拉康形容說,就像子彈穿過一樣,只是覺得痛,至于傷口中發生了什么,尤其子彈怎樣,其實并不清楚。傷痛像幽魂一樣,躲在內心深處,用精神分析的術語說,處于潛意識中。人忙于生存,將傷痛纏上層次繃帶,冰封起來,躲得遠遠的。有些地方絕對不能碰,一碰就會發作。有時在疼痛的漩渦中,到了炸裂的地步,能不痛一些,已經是奢望。出于保護,不得不封閉自己神經,漠然起來。甚至在集中營中,形同活死人一般。
偶爾在生活的間隙,那些傷痛會冒出來,不經意間找上門來。尤其當人閑下來喘口氣時,傷痛會如故人般浮上心頭。人要像牛反芻一樣,反復咀嚼消化傷痛。心理咨詢就是咨詢師與當事人一起坐下來,撫慰傷痛,直至魂兮歸來。當事人在咨詢師的陪伴下,倒出飽受情緒折磨的苦水,照見被壓制甚至是被埋葬的傷痛。黑暗深處莫名的巨獸,原來連接著自己忘卻的前世今生。
病人(patient)越來越有耐心(patient),越來越沉靜。那個越來越沉靜的部分,如同湖的深處,映照著湖面的雨打風吹。那或許就是莊子說的,用心若鏡。照鏡子原來是磨鏡子的過程,打磨出內心深處沉靜的一面。那一面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時稱為“天心”、“道心”,“吾心光明“的“心”。或者說,那才是漢語中常說的“心”。很遺憾,現代“心理學”因為歐風美語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遺忘甚至丟失了這顆“心”。人有此心,陪著自己經歷風風雨雨。無論發生什么,都會有平和、沉靜,乃至快樂。這是儒家所說的樂天知命。用史鐵生(2016)的話說:“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快樂和勇氣留給自己。”與自己的世界和解,未來始終有新的可能。希望永存,就像本書最后的一句話:“我最愛的你們,可以選擇讓自己自由。”
與自己的內部世界和解,并不意味著傷痛的消失。傷痛或許是現代人永恒的道場。在另一位納粹集中營經歷者凱爾泰斯那里,“奧斯維辛是人類墮落的見證,人類必須面對它,必須在那里重生”(余澤民.譯后記 感謝奧斯維辛. 載凱爾泰斯·伊萊姆.船夫日記.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對中國人來說,這并不陌生。兩千五百年前,周朝的大夫路過舊時宗廟遺址,看到禾黍滿地,于是有黍離之悲,傳唱至今。在吉爾伯特的閱讀中,那是中國詩人的“無暇的痛苦”(吉爾伯特. 野地冬夜. 載吉爾伯特. 吉爾伯特詩全集. 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讀伊迪絲的書,是一次重生之旅。隨她潛行到困苦深處,在傷痛的道場中艱難返身,找回內心深處的平和與寧靜,魂兮歸來,滿眼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激蕩中,古老的文明長河在現代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崔光輝
作者簡介:
伊迪絲·伊娃·埃格爾(Edith Eva Eger)博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學家,也是尚在人世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之一。1944年,時年16歲的伊迪絲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在經歷了8個月的非人折磨后得到解救。
伊迪絲于1978年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此后數十年間一直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工作,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心理學教授。
埃格爾博士曾多次登上熒屏,參加奧普拉脫口秀、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節目,與人們分享她獲得治愈的心路歷程,幫助他人擺脫創傷。她的自傳《越過人生的山丘》(The Choice:Embrace the Possible)獲比爾·蓋茨推薦,在世界多國暢銷。
內容簡介:
埃格爾博士是為數不多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之一,她親眼見證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本書講述了她和其他幸存者在戰爭期間和戰后所遭受的地獄般的煎熬和創傷。對所有試圖從痛楚和苦難中解脫出來的人而言,這本書能夠為他們帶來蘊含希望和可能性的通用啟示。無論是被糟糕的家庭、討厭的工作所禁錮,還是困在自我限制的枷鎖之中,都同樣可以重新擁抱快樂和自由。
《越過人生的山丘》是一部非凡的編年史,記錄了埃格爾博士堅韌不拔的人格魅力、自尊自愛的女性力量及骨子里不屈的英雄主義,她對沉重創傷的自我療愈、內心自由的無限探尋以及自我選擇的堅定執著,能夠幫助讀者克服心理障礙、實現個人成長與自我超越。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埃格爾博士鼓舞人心的案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學會: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撫慰受傷的心靈。
點擊“點贊”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們的文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