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關注化學科普,應該聽說過我的作品。我的科普作品大多是視頻形式的,截至目前,我已經創作了許多個系列的視頻,比如“瘋狂化學”系列、“實驗室的魔法日常”系列、“解構自然”系列、“色彩重鑄”系列和“天然魔法研究會”系列等。此外,《如何用11步從二氧化碳制淀粉》《如何打造爆款鋰電池》等單獨的短片也收到了廣泛好評。所有的視頻大家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同時也有很多一線教師已將這些作品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等領域。
作為一個90后,我最早接觸到科普這個行業完全是機緣巧合。我從小就對于化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經常往家里鼓搗一些化學試劑或者儀器之類的東西自己做試驗。當然,那時作為一個資深“熊孩子”,各種小事故也沒少出。基于自己的興趣,我在初高中時期就有了拍攝化學視頻的想法。于是,在高考結束那年,我創作了名為《瘋狂化學》的視頻。雖然以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片子的各項水平都很一般,但當時萬萬沒想到這部片子在網上突然火了起來,大家都期待我把這部片子延續下去。結果,原本作為我告別化學的紀念視頻,變成了我科普之路的起點。尤其是2013年,《瘋狂化學2:元素奇跡》首發后8個小時便登上了B站的首頁,在當時成為國內化學科普視頻中的標桿作品之一。后來,人民郵電出版社的編輯通過這部片子聯系到了我,問我是否愿意出一本《瘋狂化學》的同名圖書,于是我的第一本書就這樣在大學畢業那年出版了。在創作視頻《瘋狂化學2:元素奇跡》的時候,我刪掉了解說中除物質名稱之外的全部化學名詞,以便觀眾拋開那些可能晦澀難懂的概念,直面化學之美。而在后面的這本《瘋狂化學》中,我也延續了這個想法,盡可能多地刪掉化學名詞,并重新拍攝了大量圖片,意圖將大篇幅的圖片作為書的主要內容,減少文字在其中帶來的“干擾”。編輯聽說我的想法后認為,很多讀者在拿到一本圖多字少的書時會覺得書很空洞,但當時我沒聽。后來的事實表明,這位編輯說得確實對。這讓我開始考慮一個問題—我的這些作品的真正受眾是誰?
科普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在創作的時候一定要確定一個受眾群體。雖然也有些科普作品在受眾上沒有特別明確的限制,但是科普包含許多知識點,尤其是面對兒童、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要考慮他們的認知水平,考慮相應階段的課程標準,就算是同一個知識點,給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講,方法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經過無數次調查與試錯之后,最終我將作品的主要受眾定為了中學到大學階段的學生。盡管我的很多作品被一線教師帶到了課堂上,但我一直認為,科普不要試圖去搶課堂教學的工作,畢竟科普的作用是在讀者對某一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把人“勾”過來。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打造了“科普中國”項目后,新華網科普頻道作為承辦方之一,通過出版社找到我進行合作。“實驗室的魔法日常”系列視頻就是其中之一,而這次有幸得獎的科普圖書《實驗室的魔法手冊》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同步開始創作的。
在準備創作這個系列時,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有什么是我當年希望擁有但卻沒能擁有的東西?”
這便是我的創作初衷。
自打接觸化學開始,我一直在渴求著更多的化學知識。我當時在一所硬件條件還不錯的重點高中,學校里有一個帶有四層書庫的圖書館。我自告奮勇去當了圖書管理員,每天忙完其他同學的借書事務之后就會跑到書庫三樓那排擺滿化學書的架子前,翻閱每一本我感興趣的化學書。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學習知識,我也格外注意有沒有什么我能自己試一試的、有意思的實驗。畢竟自己當年悄悄攢零花錢買了一大堆化學試劑,如果只是重復課本上的實驗,總感覺缺乏趣味性。自那時起,我就開始收集所謂的“趣味化學實驗”了。然而問題在于,當時的互聯網上雖然也能查到相關內容,但很多文章是互相轉載甚至洗稿得來的,在這些已經找不到源頭、不知第幾手的“趣味化學實驗”文章中,有些實驗的危險性實際非常高,甚至今天的我如果去做那些實驗都會感到害怕,更不必說剛開始對化學感興趣的初學者了。所以,如果要提到當年的我想要擁有的東西,無疑,就是相對完整的趣味化學實驗資料了。
1789年,拉瓦錫《化學基礎論》的出版標志著現代化學的開端。自那時起,無數的化學家貢獻了數不清的文獻資料。上大學時,我一有空就會去搜索相關的文獻。或從一個現象入手,找到幾篇文獻;或從文獻的參考文獻繼續搜索,找到一本書以及更多的文獻。大學畢業時,這樣可以稱得上“趣味實驗”的資料,我已經收集了幾百篇。所以,和新華網合作時,我率先就想到了這一批資料,從而策劃了“實驗室的魔法日常”系列,這個系列與之前《瘋狂化學》刪除全部化學名詞、只保留化學美感的一面完全不同,它從較長的單一視頻變成了一大堆很短、但集數很多的視頻。“實驗室的魔法日常”系列每一期都具備三個主題:實驗介紹、實驗做法、實驗原理。視頻創作需要把控時長與整體節奏,因此有一些相對不太重要的內容就必須刪掉,而這些不得不在視頻中忍痛割愛的內容恰好可以填入與視頻同步策劃的這本書里。
視頻是動態的,而圖書呈現的內容相對靜態,因此這兩種媒介在呈現同一事物的時候可能會產生非常大的差別,并且在不同事物的呈現效果上也不同。比如有一種溶液可以產生循環變色的效果,這一現象在視頻中可以被很明確地展示出來,但靜態照片的展示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另一種溶液只會安靜地發光,這一點通過靜態的照片就足夠展示,可以產生與視頻同樣的效果。所以,雖然是同一主題,創作視頻和圖書也會存在不同的側重點。更何況在視頻創作過程中,還可能會出現有關視聽語言的特殊問題。視頻中,鏡頭的銜接會帶給觀眾不同的聯想。舉一個來自我自己的反例,《瘋狂化學》中有一段介紹活潑金屬與水反應,包括鋰、鈉、鉀、鈣與水的反應,在這后面我又接了一個鎂粉點燃的內容,開始講活潑金屬的燃燒。盡管這部視頻的所有試驗都附帶了化學方程式,在解說中我也明確說明了后面這個鏡頭是鎂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觀眾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問我“自己做鎂粉與水點燃為什么直接就滅了”這樣的問題。這便是視聽語言上出了問題,這樣的鏡頭組合使觀眾產生了我們不希望出現的聯想,比如誤以為前后兩部分內容講的是同一個實驗,從而可能對知識產生誤解,導致自己動手后實驗失敗。
當然,有很多事是需要試錯的。在吸取了之前《瘋狂化學》的教訓,并聽取了編輯和讀者的意見之后,這一次的《實驗室的魔法手冊》動筆前,我就打算徹底放開去寫。比起做成文獻合集式的書,我希望能把一個又一個的實驗串起來,便在書中引入了一條主線。這條主線會帶著讀者充分了解基礎知識,也會讓作品遠離“文獻合集”的堆砌感。對于那些和主線相關,卻不太容易列在主線目錄中的小知識,則是通過排版嵌入到正文的空白位置,作為主線知識的補充。
當然,這本書的重點自然是實驗,在書中,所有的實驗都有詳細的步驟與原理解釋。實話說,我是很希望讀者能去試一試這些實驗的,但是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中學階段,我沒少自己在家做實驗,但不得不說其中有一些操作確實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現在想想就后怕。初學者做實驗的時候,事先可能會去查清楚與這個實驗相關的一切內容,但萬一出現事故,初學者應對事故的知識和技能很有可能是不足的,容易釀成大禍。所以,現在的我不提倡一切自己在家悄悄玩的實驗,更希望讀者能在學校化學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實驗室去嘗試這些實驗。當然,如果確實沒辦法去做這些實驗也沒關系,因為書中除了實驗內容本身,還保留了之前《瘋狂化學》中的絕對優勢—拍攝了實驗涉及的全部照片,就算讀者不親自動手,也能知道這個實驗是怎么樣的。同時,出于安全考慮,我在每個實驗旁邊配上了建議和我能想到的警告。有一些相對危險的實驗,在謹慎斟酌之后,我還是最終選擇將它們寫出來呈現給讀者,以確保這本書的內容能盡可能完整地呈現化學知識。
最終,這本書在以趣味化學實驗為核心的基礎上,既滿足了讀者們“想要更多知識”的想法,也沒有丟掉我所擅長的視覺傳達。經過細致調整,書里的每一部分內容、每一段文字既相互聯系,卻又彼此獨立。如果其中的某一段以讀者當時的能力看不明白,可以完全跳過去,不會對其他部分的理解產生干擾,待日后知識和閱歷充足時還可以再回來重新閱讀,從而使得整本書形成了一種“很完整的碎片化敘事”。
所以,如果要說我是如何創作這本書的,總結一下,除了跨專業的知識所帶來的融合,對于我來說,也許就是真誠吧!畢竟我所創造的,是當年我上學的時候想擁有,但是沒有的東西。
作者:楊帆 科普作家
來源 / 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