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社會剛剛穩定,百廢待興的局面,身為國家領導人的毛主席十分擔心這一新生人民政權的建設問題。
無論是在日常的工作會議還是在平時的考察調研中,毛主席曾反復強調:國家的建設是當前我黨工作的重心,只有把國家的各項事業搞好,老百姓的幸福感以及對我們的認可度才會提高。
在這些談話中,毛主席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建設工程。然而,由于受國家經濟條件以及技術水平的限制,這些工程在當時并沒有順利完成。
其中,有這么三大工程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終于竣工,成為令世界都頗為稱贊的偉大項目。那么,它們究竟是什么呢?
三峽大壩,馴服長江的有效手段
早在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就充分認識到利用中國豐富的水資源發展生產的問題。
1919年,他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便提出在湖北地區建設三峽工程,通過利用當地的長江水能進行灌溉和發展農業的計劃。不過后來因為軍閥混戰,國家缺乏和平的建設環境,這項計劃只得擱淺作罷。
1949年夏,正當我軍取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之際,長江流域突然爆發特大洪災,數以百計的百姓流離失所,駐扎在當地的軍隊也遭受到不小的損失。
毛主席得到此消息后心痛不已,他對其他干部說道:“一定要想辦法把長江水患的影響降到最低,不能再讓百姓遭受這樣的苦難。”
因此,1950年2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還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國務院就下令在武漢組建長江水利委員會,任命林一山為委員會主任,全權負責當地的水利治理事宜。
除此之外,毛主席也不止一次地親自南下,前往湖北視察水利建設工作。1953年2月19日,林一山在召開工作會議時,秘書突然火急火燎地走到他的身邊。
雙方簡單交流后,林一山就向前來參加會議的眾人說道:“這事就照我們剛剛商量的那樣去辦,大家還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明天可以繼續聊,先散會吧。”說完,林一山就迅速朝自己辦公室走去。
他接起桌上的電話,在和對方交談完掛掉電話后,隨即找來秘書對其說道:“你馬上準備一下,毛主席要南下視察長江治理進展,我要跟隨其一起外出并匯報工作。”
20日下午,毛主席在林一山一行人的陪同下,沿著長江的河道一邊考察,一邊聽著林一山關于長江流域規劃問題的工作匯報。
在了解歷史上長江洪水造成的災害、成因以及長江流域的氣象特點后,毛主席向眾人說道:“想要馴服這條大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一定要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研究。”
接著,毛主席又翻閱了一些長江的水文資料。在聽取完林一山的相關工作匯報后,他看著規劃草圖上標明的一系列梯形水庫向其問道:“如果把修建如此多水庫的精力都投入到修建一個三峽大壩上來,這樣做能不能有效治理好長江的水患?”
林一山回答說:“從理論上來講,修建這樣一座大壩是可以成功緩解長江流域尤其是下游的洪澇災害。不過受技術條件限制,這樣的工程短期內可能無法完成。”
毛主席聽完,又盯著規劃草圖看了一會,指著三峽東口說道:“費了那么大的力量修建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那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呢?時間不是問題,只要這項工程能過夠有效緩解當地的水患并且造福于后代,那么我們就算花十年、二十年也要將其搞好。”
1954年11月,毛主席乘專列由廣州返回北京,途經武漢時,他再一次面見了林一山并詢問有關三峽大壩的建設問題。
他對其說道:“你看能不能找個人幫我當主席,我給你當副手,幫你修三峽大壩好不好?”這一幽默的語言中滲透著毛主席對三峽大壩修建是何等的重視。
雖然上至中央領導人,下至每一個平民百姓都對三峽大壩的修建工程十分在意,但是受國內實際情況限制,這項大工程遲遲沒有建造完成。
毛主席晚年時,每每想起三峽大壩的修建,總是會喃喃自語道:“希望能夠快點修好啊,這樣子百姓的生活就會好很多啊。”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相關工程技術的進步,三峽大壩終于在鄧、江兩代國家領導人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全部完工。
時至今日,三峽大壩已經成為一項集防洪、發電、航運以及旅游開發于一體的特大水利水電工程,其巨大的綜合效益正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青藏鐵路:讓火車爬上世界屋脊
美國現代火車旅行家保羅·索魯曾在他的著作《游歷中國》中寫道:“只要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
在當時的情況下,想要翻越昆侖山,穿越唐古拉,在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世界屋脊上修建一條鐵路,確實是一項難以想象的工程。然而,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卻憑借自己的智慧實現了這一百年夙愿。
長久以來,青藏高原一直處于交通閉塞、物流不暢的情形之中。生活在高原的人民長期固守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
直至1949年,整個西藏僅有一千余米的便道可以行駛汽車,水上交通工具只是落后的溜索橋、牛皮船和獨木舟。
新中國成立后,西藏的部分地區仍處于反動勢力的統治當中。面對當時國外帝國主義勢力勾結西藏上層少數人士圖謀不軌,毛主席敏銳地洞察到要解決西藏問題,實現西藏的和平解放,必須首先解決當地的交通問題。
因此,毛主席專門指示進藏部隊“一面開進,一面修路。”
執行進藏任務的西南軍區根據黨中央的最高指示成立了進軍西藏支援司令部,命令部隊“克服一切困難,不惜一切代價修路”。
在解放軍戰士的努力下,僅僅幾個月時間,他們就提前修通了雅安至甘孜的公路,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礎。西藏和平解放后,國家開始對進藏的鐵路建設進行專門研究。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對從蘭州到拉薩的兩千余千米的線路進行了全面的勘測設計。
毛主席對此十分重視,他對勘測人員反復叮囑道:“目前,我們修建進藏鐵路面對一些例如凍土、缺氧以及經濟能力的困難。但有困難不等于永遠不修,一年不行我們就用兩年,兩年不行我們花五年、十年,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就堅決不能放棄。”
雖然我國對于青藏鐵路的修建熱情十分高漲,鐵路修建人員不畏艱險,但由于中央政府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經濟困難,加之高寒、凍土、缺氧等問題一時無法克服,青藏鐵路很快被迫停工。
然而毛主席一直沒有放棄青藏鐵路的修建工程,他在會見尼泊爾國王時就說道:“青藏鐵路修不通,我睡不著覺,青藏鐵路要修到拉薩去,要修到中尼邊境去。”
1974年,青藏鐵路工程繼續開始建設。然而沒過多久,由于受“青藏線”和“滇藏線”之爭,青藏鐵路工程又不得不停工。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修建青藏鐵路的條件日趨成熟,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青藏鐵路第二期工程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工典禮在格爾木和拉薩同時舉行。經過十萬筑路大軍歷時五年的艱苦施工,2006年7月1日,凝聚力毛主席等幾代領導人以及無數中國人民心血和汗水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青藏鐵路的順利建成和通車,對支援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促進青海,西藏等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保衛國家邊防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它同樣也是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
南水北調:促進統一協調發展
我國由于處于世界最大大陸亞歐大陸以及最大大洋太平洋的交接處,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雙重影響,導致水資源呈現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以及“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的特點。
因此,我國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解決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就根據我國水資源南北分配不均的特點,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
1952年10月30日,登臨鄭州市邙山的毛主席在俯視腳下滔滔黃河時,不禁感慨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的話,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視察長江,他站在“長江”號軍艦的甲板上向身邊的陪同人員水利專家林一山問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南方水借給北方一些呢?這件事你想過沒有?”
隨后毛主席仔細查看地圖,并就從幾條大江向北方引水的可能性同林一山一一探討。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經過商討,最終認為從漢江引水的可行性最大。
他們對漢江流域進行勘察,最終選定漢江中上游丹江口為引水地段并向毛主席寫信匯報。
1958年3月28日,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總理根據毛主席南水北調的構想和專家們的規劃,在會議上正式提議興建丹江口梳理樞紐工程,得到全體參會人員的支持和批準。
毛主席也對南水北調工程充滿自信,他激動地說道:“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這樣就可以同北京聯系起來了。”
1958年8月,經中央研究決定和批準,南水北調被第一次正式提出。隨后,相關工作人員便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迅速展開該工程的勘測修建工作。
然而由于國家的經濟以及技術條件不足以支撐這項大工程的全部修建。1963年,南水北調相關工作基本停止。但在黨中央的領導以及工作人員的艱苦奮斗下,南水北調項目仍取得了重大進展。
例如修建了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庫的丹江口水庫,該水庫成為后來中線工程的水源地。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果,綜合國力也日益增強,修建各種大型水利工程的技術不斷提高,南水北調這一構想不斷在實踐中得以實現。
1992年10月,第十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干工程之一。
經過多年的研究,2000年6月,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最終確定為東中西三條線路,其規模程度遠超于曾經,由此奠定了南水北調工程的最終格局,邁出了實質性而又關鍵的一步。
2014年,南水北調工程的三線建設全部正式通水,這項凝聚著國家幾代領導人以及全體勞動人民智慧與心血的偉大工程,為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以及百姓生活問題提供了巨大幫助。
同時,憑借著南水北調,北方的農業發展也得到了充足的保障。
結語
如今,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已經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回顧這三項工程從提出到商議決策再到最后完工的歷程,無不充滿了艱辛與不易。
以毛主席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以及全體勞動人民站在民族發展的戰略全局上,通過幾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克服一切坎坷曲折,最終完成了這凝聚著幾代人夢想和心血的偉大工程。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精心保護和充分利用這寶貴的財富,讓它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發揮更大的效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