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珍貴古籍叢刊》之一種
宋本周易
編著者:(三國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陸德明釋文
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
ISBN: 978-7-5013-8177-7
定價:120元
內容簡介
《周易》在先秦稱《易》或《周易》,自漢始有《易經》之稱,被視為“六經”之首。
本書由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陸德明釋文、另有《周易略例》一卷。雖周易大都稱其難讀,但由于兩千年來有這些易學家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可通,其中深旨奧義足以啟迪人生,嘉惠世人。
此次影印所用底本為國家圖書館所藏宋刻本。此本有“萬歷庚辰三月二日文嘉閱”“天啟七年丁卯歲三月六日董其昌觀于頑仙廬”等題識。除此以外還有“宋本”“毛氏子晉”“汲古主人”“乾學”“蕙田之印”“汪士鐘印”等印記,遞藏有緒,彌足珍貴。
提要
《周易》九卷,三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陸德明釋文。《周易略例》一卷,三國魏王弼撰,唐邢璹注。宋刻本。明董其昌、文嘉、文震孟、文從簡題款。清秦蕙田跋。此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名録號〇〇一九一)。
《周易》爲群經之首,由上下經及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説卦》、《序卦》、《雜卦》)組成,相傳伏羲氏始作八卦,文王演爲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故《漢書·藝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世歷三古?!鼻厥蓟史贂麑W,而《周易》爲筮卜之書,傳者不絶。漢魏以來,注者蜂起。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序》云:“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丁寬)、孟(孟喜)、京(京房)、田(田何),東都則有荀(荀爽)、劉(劉表)、馬(馬融)、鄭(鄭玄),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絶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并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孔穎達以王弼注爲本作《注疏》,傳誦至今,其餘諸家注并廢,僅存逸句而已。
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成熟之後,儒家經書成爲從朝廷到地方官府以及民間刻書的首要內容,有“六經”“九經”“九經三傳”等經書叢刻,也有零散刊刻的單種經書,版本類型十分豐富。傳承至今的宋刻《周易》經注本僅四部,此本之外,有天祿琳瑯舊藏宋淳熙、乾道間刻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有宋淳熙間撫州公使庫刻遞修本,今藏國家圖書館,均爲單經注本,不附入釋文;有宋末坊間所刻“纂圖互注”本,書中附有“重言”“重意”“互注”“釋文”及經圖,臺北“國家圖書館”收藏一部。此外有南宋初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周易注疏》,爲經、注、疏合刻本,國家圖書館及日本足利學校各收藏有一部?,F在影印的這部《周易》爲經、注附釋文本,是南宋書坊爲便於讀者閲讀而合編的經書版本。
此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小字雙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宋諱缺筆至“慎”字,故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推斷爲宋孝宗時刊本。秦蕙田跋謂“真北宋佳本”,實屬誤鑒,并無依據。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一著録稱:“字體秀勁,如鐵畫銀鈎……此爲傳世《周易》王弼注最佳之本。”《中國版刻圖録》云:“書體秀媚,字近瘦金體,知是南宋初葉建陽坊本。文字較他本多勝處。傳世宋版《周易》除淳熙間撫州公使庫刻本外,當推此爲最善之本?!贝吮疚淖种畡偬帲惰F琴銅劍樓藏書目録》所舉若干條外,民國間孟森曾撰《宋本周易注附釋文校記》《相臺本周易校記》兩文,有詳細考證。
書末有明天啓七年(一六二七)董其昌題款一行,稱“觀于頑仙廬”,“頑仙廬”係陳繼儒堂號,知曾爲陳氏收藏。又明崇禎五年(一六三二)文震孟題款、崇禎七年文從簡題款各一篇,文震孟題云“黃子羽攜過清瑤嶼”,則亦經黃翼聖(字子羽)插架。明末歸毛氏汲古閣,鈐有“海虞毛晉子晉圖書記”等印。入清後,迭經徐乾學、秦蕙田、汪士鐘、于昌進、瞿氏鐵琴銅劍樓等名家遞藏,鈐印纍纍。另書中所鈐“約齋”“伯符”“叔介”“昌胤”等印,從鈐蓋位置、印色等處審之,均爲明人印鑒,印主不詳。
民國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曾經影印此本,題作“景宋單注本周易”。日本昭和三年(一九二八),東京文求堂據瞿氏影印本影刻,雕鏤甚精,頗肖原書。今兩本均不易得見。茲據國家圖書館藏原本影印,以供參考。(樊長遠)
內頁欣賞
實拍欣賞
限量毛邊本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編輯室
供稿 | 黃鑫 劉靜怡 編輯 | 王自晨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