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
然而,盤踞在華中地區高郵、泰州、江都(今揚州)等城鎮的日偽軍卻拒絕向新四軍投降,企圖負隅頑抗。其中,高郵城的日偽軍尤為囂張。
高郵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是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明末清初名將吳三桂、現代文學大家汪曾祺等名人的故鄉。
高郵
這座古城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高郵位于江蘇省中部,地處京杭大運河畔,北接淮安,南鄰揚州,是連接華中與華東的重要交通樞紐。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高郵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運河咽喉”之稱。
高郵城地勢險要,四周被高郵湖、邵伯湖等湖泊河流環繞,城墻高厚,易守難攻。日偽軍自恃兵力充足、城防堅固,妄圖與新四軍對抗,甚至暗中與國民黨軍勾結,企圖借助國民黨力量繼續控制華中地區。
對于新四軍而言,奪取高郵不僅是為了消滅拒不投降的日偽軍,更是為了控制這一戰略要地,阻止國民黨軍從揚州北上進攻解放區,從而為解放戰爭的全局部署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徹底消滅這些拒不投降的日偽軍,新四軍華中野戰軍決定發起高郵戰役。
新四軍
這場戰役由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和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參戰部隊包括第7縱隊、第8縱隊以及地方武裝。戰役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7縱隊負責攻占高郵以南的邵伯,切斷日偽軍的南逃退路,并構筑防線阻止國民黨軍北上;第8縱隊則主攻高郵城,徹底消滅城內的日偽軍。
高郵城內的日偽軍兵力雄厚,駐有日軍獨立混成第90旅的2個營和偽軍第42師的7個團,總兵力超過9000人。此外,揚州方向的國民黨軍隨時可能北上增援,形勢對新四軍極為不利。
粟裕和譚震林經過周密部署,決定采取“先打外圍、再攻城池”的策略,逐步壓縮日偽軍的活動空間。
粟裕
12月19日晚,高郵戰役正式打響。第7縱隊迅速行動,于20日成功攻占邵伯,殲敵近千人,切斷了日偽軍的南逃退路。
與此同時,第7縱隊在邵伯、丁溝一線構筑防線,成功阻止了揚州、泰州方向的國民黨軍北上增援。
21日,第8縱隊在掃清高郵外圍據點后,直逼城下,開始為攻城做準備。在軍事行動的同時,新四軍還對城內守軍展開了強大的政治攻勢,通過喊話、傳單等方式瓦解日偽軍的士氣。
25日晚,總攻開始。
攻城突擊隊在炮火的掩護下,冒雨從西北、東、南三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利用云梯強行登城,與守軍展開激烈爭奪。
經過多次反復拉鋸戰,新四軍成功擴大了突破口,并擊退了日偽軍的多次反撲。隨后,第8縱隊主力投入戰斗,逐步向城內推進。
經過7小時的激烈戰斗,新四軍首先消滅了偽軍主力,并于26日晨攻入日軍旅司令部,迫使殘余日軍投降。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四軍還擊退了從揚州北上的國民黨援軍,徹底粉碎了日偽軍的抵抗。
至12月26日,持續一周的高郵戰役勝利結束。
粟裕
此役,華中野戰軍經過激烈戰斗,共殲滅日軍1200余人、偽軍8000余人,繳獲各種火炮80余門、槍支6000余支,徹底拔除了日偽軍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最后一個據點。
高郵戰役的勝利,不僅標志著華中地區日偽勢力的徹底覆滅,也為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略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
高郵戰役被學界稱為“抗日戰爭的最后一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的舊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成為后人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重要場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