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排隊被“翻牌”,工人慢悠悠比價
2月22日,廣州海珠區康鷺新人力市場,一場招聘活動一開始便人潮涌動。制衣廠的老板們手持樣品衣排起長隊,焦急地等待著被求職者“選中”。
電子屏幕上“急聘裁床師傅”、“日結600元包食宿”的廣告語格外醒目,然而攤位前的工人們卻如同挑選食材般,拿著衣料仔細端詳:“這縫線太細密了”、“一天工作12小時?承受不住!”
服裝作坊主黃偉強急得焦頭爛額:“積壓著二十萬件訂單,十五臺機器一半都閑置著!”他將日工資從500元提升至600元,但工人們只是掃了一眼樣品便搖頭拒絕:“這種活兒傷眼睛,得另外加錢。”
另一邊,求職者們舉著手機進行價格比較:“鄰近工廠空調車間日結650元,你這兒卻只有電風扇?”
為何薪資不斷攀升,工人卻仍然難以留住?
春節后本是服裝行業的旺季,但今年老板們的憂慮加劇。國潮服飾的訂單量大幅增長50%,手工刺繡、盤扣等傳統工藝需求暴增,但即使熟練的釘珠工時薪漲至80元,仍然難以招到。
佛山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歐陽永澤表示:“我們提前一周開工,訂單已經排到半年之后,但生產線上三分之一的縫紉機無人使用。”
更令人頭痛的是“臨時工現象”。工人流動性極大,旺季抬高身價、頻繁跳槽已成為常態。
老板老周核算了一筆賬:普通工人月薪從4500元漲到5200元,技術工人的漲幅超過25%,但工人干滿兩個月就跳槽去薪資“更高”的廠子。“今天招到3個,明天可能就走2個,生產線根本無法穩定。”
工人的考量:比起金錢,健康比錢貴
表面上看,日薪600元(月收入約為1.5萬元)遠高于普通白領,但工人們心中另有盤算。
我姑在廣東制衣廠打過工,工資大概是8000到一萬,計件的。
8千到1萬的話至少上班12小時,而且吃飯都要趕快吃,搶活才有那么多,淡季沒活工資就少。
我弟在制衣廠干兩年,就說壽命要減少幾年。趕貨的時候他做到凌晨兩三點,干了兩個月,瘦了15斤,他就趕緊跑出來了。
還有的廠是這樣的,流水線前面的是計件的,他們拼命做,后面全是計時的,計時的沒那么快,就會積壓很多下來。
廠長就說他們偷懶,讓后面的人加班,加班費那時給他們才5毛錢一小時,現在的老板聰明得很!
你讓計時的和計件比速度,怎么比?人家計件一個月萬把塊,計時一個月四五千,少了一半,計時工當然不愿意做了。
做衣服計件看快慢,還有工種不一樣,單價也不一樣,每個組都會有幾個工資高些的,八九千上萬都有,但都是要加班到很晚,正常的都在五六千,真都是熬出來的,太累了!
我姑姑干過快十年,落得一身病,她說:現在打死我、要飯我都不會去干了,我是85年的,從15歲干到二十四五歲,那時候經常趕貨通宵,現在想想都恐懼!確實掙錢,但后來我的胳膊肩膀痛得要命。
所以招聘時有的老板抱怨“工人挑活”,工人們則反駁:“你們把高風險轉嫁給我們!”
當老一輩匠人退休,誰來支撐龐大的國潮市場?
服裝產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現實:40歲以上的工人占據了七成,年輕人屈指可數。
一位“00后”求職者的一句話刺痛了整個行業:“我媽踩了20年縫紉機,才供我讀了大學,難道還要我回去接她的班?”
即使月收入達到1.5萬元,年輕人也嫌棄“流水線工作單調乏味”、“缺乏職業認同感”。
與此同時,老匠人們正被這個行業“透支”。52歲的裁床工李師傅每天彎腰10小時裁剪布料,月薪1.8萬元,但他表示:“長期從事這項工作,容易患上手抖、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職業病,掙的錢都用來支付醫療費用了。”
企業雖然明白問題所在,卻無力改變現狀——自動化設備可以裁剪布料,卻無法完成手工盤扣;數字化系統可以管理訂單,卻無法取代老匠人的“手感”。
結語
海珠服裝村的招聘困境:一邊是潛力巨大的國潮市場,一邊是人力資源短缺的嚴峻現實;一邊是老板拿著鈔票求人,一邊是工人拿著技術要價。
當“人口紅利”消退,或許只有將工人從“流水線上的消耗品”轉變為“技術合作伙伴”,才能破解這個難題。
畢竟,如果缺乏對勞動者的尊重,產業又談何未來?
對于此事,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