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協,可不是相聲協會,它下設戲曲部、曲藝部、場務部、宣傳部、辦公室五個部門,戲曲部包括京劇、昆曲、豫劇、越劇、黃梅戲等、曲藝部包括相聲、小品、快板、評書等
只不過,這些傳統行業中,相聲發展比較早,受眾比較多,江湖恩怨更是遠超其他行業,才讓很多人誤以為:曲協就是相聲協會!
在相聲圈的諸多恩怨中,主流相聲藝人和非主流相聲藝人之間的爭斗是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尤其是姜昆和郭德綱!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一山不容二虎,姜昆和郭德綱難兼容,爭斗的結局一定是“你死我活”,但其實呢?曲協比綱絲更需要郭德綱,綱絲,也就是郭德綱的粉絲!
姜昆代表的是電視相聲,或者說是創新相聲,這類人不會傳統活,讓他報個菜名,說個貫口,幾乎不可能,成就他們的舞臺便是春晚,準確來說是央視春晚
姜昆的師父是馬季,馬季會說傳統相聲,也會說新相聲,為什么到了姜昆這一代就只剩下新相聲?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馬季是說得不錯,四門扶一枝(馬季有四位師傅,分別是劉寶瑞、侯寶林、郭全寶和郭啟儒),雖然在同輩中一騎絕塵,但從藝術功力和藝術成就上與四位師父相去甚遠。意味著相聲的整體發展趨勢,在馬季這一代已經開始沒落,至姜昆繼續衰退,姜昆的下一輩,雖徒眾眾多,幾乎都是起哄架殃,小丑之輩。這也是歌頌型相聲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經歷過那段時間的小伙伴都知道,在德云社崛起之前,相聲已經到了“瀕臨滅亡”的地步,很多相聲名家的徒子徒孫都被迫改行,從業者看不到這行的希望,有的當了影視劇演員,有的下海經商,有的去動物園喂大象,強如現任曲協主席馮鞏,也從2003年開始進軍小品界!
試問,如果沒有后來的郭德綱,相聲會有今時今日的景象嗎?會有觀眾愿意花幾百塊,上千塊,甚至更多買票看演出?會有一年一度的非遺相聲大會?曲協會拿到1900萬的經費?相聲演員能否成為曲協主席,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德云社事業越做越大,不僅壟斷了國內一線城市商演,還經常去國外巡演給華僑看,這是相聲四大家族時期都未曾出現過的!
你可以不喜歡郭德綱和他的相聲,但一定抹不掉他為中國相聲做出的貢獻,當主流相聲藝人拿著經費去南方表演幾十年前的作品時,郭德綱開了相聲學校,意在為祖國培養更多的相聲人才!
可以這么說:主流相聲演員引以為傲的“反三俗”運動,其實是靠郭德綱的三俗相聲在支撐,如果有一天他們把德云社逼到了絕境,等待他們的不是曙光,而是夕陽!
主流相聲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一定有,因為14億中國人里有追求高雅的,有希望被教育的,但他們能做的貢獻顯然匹配不上1900萬的經費,或許就像郭德綱說的那樣:主流相聲圈剩兩個演員維持,其他藝人都趕到市場,讓觀眾決定他們的命運,這個圈子才能起死回生!
最后一個問題:你兜里有100塊,你愿意看德云社?還是看非遺相聲大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