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本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有些人卻逐漸變得傷春悲秋、萎靡不振,醫生提醒,對某些人來說,春天是黑暗的季節,更應警惕精神類疾病。
為什么一到春天,精神類疾病就高發?
春季多種精神疾病進入高發期
冬去春來,春天是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然而各類精神疾病的誘病因子也異常活躍。
春季到,精神疾病就將進入高發期,比如情緒憂郁,精神分裂癥、焦慮、睡眠障礙等等,而且一些人群在以前有過此類病的,到這個季節也容易復發。
3~5月的春季乍暖還寒,是人們情緒最不穩定的季節。春季光照時間延長,光照強度加大,大腦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受到抑制,情緒和性腺功能相對活躍,導致躁狂癥發作的幾率增高,而且春季還是抑郁癥患者邁不過去的坎兒。
一些研究也發現,春季心情更易波動:
花粉、灰塵等過敏源隨著春天的到來逐漸增加,使人產生炎癥反應。已有研究證明,炎癥與焦慮、抑郁、社交互動障礙、應激行為和攻擊性行為等存在顯著相關。
無論是溫度還是光照變化,都能夠破壞人體內部穩態,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讓人變得沖動、失控。
“春天本該快樂,只有我不快樂”。人們默認春天是個愉快的季節,這會讓情緒低落的人感覺更糟、更孤立。
癥狀復發的信號
1.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早醒、多夢、易醒或是經常做噩夢、睡眠時間減少。
2.情緒異常:情緒不穩定、感覺壓抑、高興不起來或是情緒高漲、愛管閑事。
3.行為障礙:生活習慣改變,如人變得懶散、不講衛生或者過分愛清潔,反復洗澡、換洗衣服;社交能力下降,離群獨居,飲食無節制。
4.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遺忘重要事情,做事有頭無尾。
5.出現片斷的幻覺、妄想或被控制的體驗:表現為多疑,擔心別人害他或是有人議論他,認為周圍的人又對他不好等。
6.病人自述頭痛、乏力、心慌、不想進食或食欲大增及月經改變。
出現以上現象應引起患者家屬和醫生注意,尤其對于一些嚴重悲觀消極、自傷、自殺癥狀時應及時介入治療。
預防措施
1.預防春季復發的根本措施是堅持藥物治療。因為藥物是精神疾病最基礎的治療。堅持按醫囑服藥,無論病人自我感覺多么良好,都不要擅自隨意減藥、停藥,必要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藥物劑量。
2.家屬要隨時注意這些早期信號,及時洞悉患者異常表現并及時就醫。
3.給病人創造寬松、愉快的生活環境,消除復發的心理誘因。
4.精神疾病患者春季最好不要獨居家中,如病情較穩定最好參加一些簡單的勞作和社交活動。
5.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勞累和娛樂過度。少看手機,是造成失眠很重要的原因。
6.多去室外活動,如散步、慢跑、郊游等。這樣可以增加大腦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使患者從過度封閉的心靈中走出來。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以改變患者的性格甚至人生態度。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