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下,人類的一切成就都只是短暫的一瞬,但正是這些瞬間,構成了我們存在的意義?!?/p>
懂宇宙和懂年輕人的天文物理學家尼爾·泰森6年前用這樣直擊靈魂的文字,在無數人被忙碌充斥的生活中,打開了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窗,讓我們看到了奔波的日常之外的無垠星空。
如今的我們,似乎仍在忙碌的旋渦中打轉;在堆積如山的工作里埋頭苦干,被生活的瑣碎層層包裹。
你是否曾在某個瞬間,停下匆忙的腳步,抬頭仰望那片亙古不變的蒼穹,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撫慰,重拾寧靜?
在這個普遍焦慮與忙碌的時代,尼爾·泰森攜其全新力作《宇宙發現之旅》重磅回歸。
▼點擊下方卡片,即可購買圖書▼
在《宇宙發現之旅》里,尼爾·泰森化身貼心向導,帶領我們從地球出發,探索月球、太陽、銀河系乃至宇宙深處。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全面介紹了天文學基礎知識、發展歷程、天文學家的貢獻以及空間探測成果,書中還充滿詩意和哲思,讓我們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得以從宇宙的宏大神秘中獲得心靈慰藉,思考生命的意義,找尋內心的寧靜。
宇宙的詩與遠方
置身于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被海量的信息沖擊,被功名利祿的誘惑拉扯,常常在這有限且易錯的感知引導下,陷入迷茫與焦慮,難以洞察生活的本真。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
“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p>
黑洞吸引并密集壓縮周圍所有物質的藝術概念圖
當我們偶爾停下匆忙的腳步,抬頭仰望蒼穹,會驚覺我們能看到的一切幾乎都屬于太空。
在那一刻,宇宙的浩瀚無垠讓我們的心靈得以釋放,獲得久違的自由與解脫。
令人嘆為觀止的創世之柱,由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觀測到
回溯人類歷史,我們本就是在宇宙邊緣徘徊的流浪者,盡管歷經無數迷茫,但內心深處探索未知的天性始終熊熊燃燒。
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們逐漸明白:
“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它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我們的星球只是無數個地球中的一個,而你是無數個實驗者中的一個。”
泰森說:
“宇宙中最稀有、最神秘、最受人追捧、最令人深思的禮物其實就是什么都沒有——真正的什么都沒有?!?/p>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哈勃空間望遠鏡2003年拍攝的這幅天王星假彩照中, 天王星的衛星和微弱的光環都被增強了可見度
在這宏大的宇宙尺度之下,我們平日里所糾結的瑣事、所深陷的煩惱,便顯得如此微不足道、無關緊要。
此刻,讓我們掙脫焦慮枷鎖,懷敬畏與勇氣踏上探索宇宙奧秘之旅。
逃離到宇宙
正如《宇宙發現之旅》所言:
“探索是我們的天性。我們最初是流浪者,現在仍然是流浪者。我們在宇宙海洋的海岸徘徊已久。我們終于準備好揚帆起航,駛向星空。”
這是宇宙給予我們的邀請函,是宇宙浪漫的召喚,為了更清晰地看到宇宙,我們不妨跟著尼爾·泰森一起出發進行一段宇宙之旅。
▼點擊下方卡片,即可購買圖書▼
旅程伊始,我們從地球這顆藍色星球出發。
早在希臘神話中,人類就表現出對天空的無限向往。為了逃離克里特島,工匠兼飛行員代達羅斯用蠟封粘的羽毛制作了兩副翅膀:一副給自己,另一副給伊卡洛斯。
他叮囑兒子飛行時既不要太靠近大海,以免打濕羽毛,也不要太靠近太陽,以免高溫熔化蠟。
但是,年少叛逆的伊卡洛斯向著太陽越飛越高,直到翅膀上的蠟熔化,他墜入了無情的愛琴海中死去。
《伊卡洛斯的墜落》(1606—1607),卡洛·薩拉切尼(Carlo Saraceni)繪
17世紀中期,法國數學家布萊茲·帕斯卡把一個巨大的水銀氣壓計搬到附近最高的山峰多姆山的山頂,一路上測量實驗,發現大氣壓力隨海拔升高而下降,得益于帕斯卡的發現,很快熱氣球出現了,人們有了新的辦法在天空翱翔。
意大利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埃萬杰利斯塔·托里拆利的氣壓計實驗(1644)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力的存在
1783年,蒙戈爾菲耶兄弟測試了第一個熱氣球,并用羊、鴨和公雞進行了首次飛行,開創了人類飛行的時代。
“三色”氣球上升(1874)
后來,氣象學家、天文學家詹姆斯·格萊舍與氣球駕駛專家亨利·考克斯韋爾乘坐煤氣氣球升到高空,卻因缺氧、凍傷和減壓病而歷經驚險。
費利克斯?鮑姆加特納乘坐氦氣球升入平流層后自由落體返回地球,創造了多項紀錄。
2012年,在新墨西哥州羅斯韋爾,奧地利飛行員費利克斯·鮑姆加特納準備 從39455米的高空跳下,這是“紅牛平流層計劃”的第二次載人試飛
飛機的出現讓人類能飛向對流層和平流層,但這還不是太空。
空氣動力學家西奧多·馮·卡門定義了太空邊界,而火箭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大氣層障礙,加加林乘坐 “東方 1 號” 進入太空,打開了通往宇宙的通道。
地球大氣層從對流層和平流層到卡門線以外的五個主要層次的示意圖
接著,我們來到了太陽系。
1980 年2月16日日全食期間, 在印度使用特殊相機和濾鏡拍攝的太陽周圍輻射狀日冕流的光學照片
45億年前,銀河系恒星爆炸觸發氣體和塵埃云坍縮,我們的太陽誕生了。
在太陽形成后,周圍剩余的物質逐漸聚集形成了8顆行星。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尼爾·泰森將由近及遠帶領我們一一游覽。
水星的名聲最壞,它的表面遍布麻點和傷痕,大氣層稀薄,而且“水星逆行”現象往往也被認為是厄運的來源。但其實這只是視覺錯覺,事實上,在大多數時候,至少有一顆行星相對于地球逆行。
水星彩色地形的彩虹色調,紫色代表最低的高度變化,白色代表最高的高度變化
金星曾經可能像地球一樣生機勃勃,如今卻變成了高溫的火山地獄,這引發了人們對地球未來的思考:假設我們真的耗盡了化石燃料會怎樣呢?
伊恩·馬爾科姆博士在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說:“生命總會找到出路?!钡吧辈灰欢òㄈ祟?。
2004年金星在太陽前凌日(黑色)的合成圖像,這是自1882年以來金星首次凌日
描繪約2.8億至3.4億年前石炭紀植物和昆蟲景觀的藝術插圖
月球的誕生與潮汐力緊密相關,火星在遠古可能是肥沃的世界,如今卻是寒冷的凍土帶。
接著要穿越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這里是宇宙臺球游戲的殘留物,有成千上萬顆天體,其中一顆被命名為泰森(13123號小行星)。
之后到達氣態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以及更遠的冰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還有曾經的“X行星”冥王星。
冥王星(前)及其衛星卡戎的動態表面,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探測器,于2015年首次拍攝,在這幅高分辨率增強彩色視圖中可以看到
跨越卡門線,離開太陽系,就進入了外太空。
外太空黑暗、寒冷且廣闊無垠,充滿了各種詭異的現象和深刻的哲理。
當我們深入黑洞的旋渦,空間和時間會扭曲得面目全非。
在這里,我們仿佛能夠穿梭于過去和未來,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移動。
對熱衷宇宙學和未解之謎的人來說,這一定是一次探索宇宙最遙遠角落的智性冒險。
旅程結束,不禁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宇宙之無窮”。
翻開《宇宙發現之旅》,會發現這同樣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秘。
▼點擊下方卡片,即可購買圖書▼
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人類向著宇宙浪漫的靠近,是對未知宇宙詩意篇章的勇敢翻閱。
6大閱讀理由
1. 作者是懂宇宙的人
作者尼爾·泰森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天體物理學家、科普作家,美國自然博物館海頓天象館館長。
2017年,尼爾·泰森獲得“斯蒂芬·霍金科學傳播獎”,被譽為“卡爾·薩根的接班人”。
他用專業的知識,為我們解讀宇宙的奧秘,將宇宙那神秘而浪漫的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得以一窺宇宙詩意的內核。
2. 全新的宇宙科普敘事
書中打破一板一眼的科普行文方式,將泰森式的幽默滲透在字里行間,設計宇宙難題、科學史、探索等豐富的知識專欄,好看停不下來!
在他的講述中,宇宙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概念,而是充滿了浪漫色彩的奇妙世界。
如描述雙縫實驗現象時,他說 “在每個量子粒子做出選擇的每一瞬間,宇宙都會分離出一個獨立的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未被選擇的選項被選中”,這不僅展現了宇宙微觀世界中奇妙而浪漫的可能性,也是對我我們心靈的按摩。
3. 內含百余幅高清太空圖像
既有來自NASA、ESA、CSA、STScI的太空攝影圖像,也有關于太空想象的藝術概念圖、科學實驗圖、科幻電影劇照,豐富絢爛。
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40號發射場起飛
2022年,哈勃空間望遠鏡捕捉到這樣一幅圖像: 在9000多光年外的金牛座,一團氣體和塵埃旋渦包裹著一顆年輕的恒星
漫威限定劇《洛基》(第一季第六集)中的神圣時間線
土星衛星土衛二表面噴出的冰泉
4. 盡覽近十年來的重要天文發現
將引力波的探測、利用事件視界望遠鏡捕捉到的第一張黑洞圖像、對螺旋星系IC 4709的觀測等新發現一網打盡。
5. 充滿流行文化與科學的碰撞
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突破局限,去擁抱宇宙浪漫的一種方式。
在《宇宙發現之旅》中將好萊塢電影、諸多科幻小說等進行分析,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阿瑟?克拉克早在1979年就設想出了太空電梯。 2002年的電影《時間機器》部分改編自 H. G. 威爾斯的小說 ,引用了自舉悖論,效果令人心碎。
在西蒙·威爾斯 2002 年執導的電影《時間機器》中的標志性時間機器
6. 適合青少年的天文學知識進階寶典
這本書精準貼合青少年成長階段的認知特點與知識需求,它不同于傳統天文百科那種簡單低齡的科普模式,而是用旁征博引、系統邏輯的講述方式,為青少年搭起一道通往天文學更高層次知識殿堂的階梯。
《宇宙發現之旅》打開通往宇宙深處的大門
知識與想象共舞,探索與驚喜并存
▼點擊下方卡片,即可購買圖書▼
-End-
2025.2.24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