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的一場座談會上,兩張相鄰的座位成了中國科技圈的“名場面”。
一邊是穿著灰色西裝、戴著黑框眼鏡的梁文鋒,抿著嘴安靜地坐在角落里,像是誤入會場的程序員;另一邊是微微發福、面帶微笑的馬化騰,雙手交疊放在桌前,保持著二十年來不變的溫和姿態。這場跨越二十歲的“同框”,被鏡頭定格后迅速席卷全網。
沒人知道他們是否交談,但全網都在解讀這場相遇的隱喻:當85后的AI新貴與72后的互聯網教父并肩而坐,中國科技行業的風向早已悄然調轉。
過去一個月,梁文鋒創立的DeepSeek如同一枚核彈,炸穿了全球AI格局。這個僅有百余人的團隊,用原創算法將大模型推理成本砍到腳踝,讓硅谷巨頭連夜修改技術路線。而馬化騰掌舵的騰訊,則在蟄伏兩年后突然發力,借力DeepSeek實現市值單日暴漲3000億。
這場看似偶然的相遇,實則是時代更迭的必然。當梁文鋒們用技術顛覆規則,當馬化騰們用生態重構戰場,中國科技產業正在上演一場靜默而劇烈的權力交接。
第一,從“普通小孩”到“現象級破壁者”,他們的底色都是“不信邪”
梁文鋒的成長史,像極了經典勵志片的開頭。
1985年出生在廣東湛江吳川的他,父母都是鄉鎮小學教師。這個粵西小城沒有科技新貴的成長模板,有的只是咸濕的海風和成片的甘蔗林。少年時代的梁文鋒最接近“科技”的體驗,是拆解親戚家報廢的收音機——直到17歲那年,他以高考狀元的身份闖入浙江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
在杭州求學的七年,這個粵西少年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蛻變。當同學們忙著參加社團活動時,他整日泡在實驗室研究通信協議;當互聯網泡沫催生第一批校園創業者時,他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那年,他帶著對量化投資的興趣闖入金融圈,用十年時間將幻方量化打造成千億規模的“私募神話”。
但真正讓他破圈的,是2023年那個孤注一擲的決定。當同行忙著在量化賽道內卷時,38歲的梁文鋒突然宣布:“我要去做更難的事。”他帶著幻方的“家底”創立DeepSeek,放話要挑戰OpenAI的技術霸權。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直到R1模型橫空出世,用十分之一的成本實現ChatGPT九成性能,全球開發者才發現:原來大模型的游戲規則可以重寫。
相隔一千公里外的深圳,另一個“普通小孩”的故事同樣充滿反叛色彩。
1971年出生的馬化騰,在汕頭潮商家庭長大。這個戴著厚眼鏡的安靜男孩,初中時迷上天文,最大的夢想是成為天文學家。若不是高考時家人堅持“搞天文找不到工作”,他或許會成為中科院某研究所的研究員。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998年。27歲的馬化騰蹲在華強北的賽格科技園,看著滿大街的盜版光盤和山寨手機,突然意識到:“做軟件不如做服務?!边@個看似溫吞的潮汕青年,做出了人生最冒險的決定——辭去電信局鐵飯碗,帶著五個同學創立騰訊。當時沒人能想到,這個連商業模式都說不清的小公司,日后會長成市值萬億的科技巨擘。
兩個“普通小孩”的破壁之路,藏著同樣的精神密碼:梁文鋒在量化基金最賺錢時轉身AI,像極了馬化騰在尋呼機市場崩塌前夜押注QQ;DeepSeek團隊用開源策略撕開技術缺口,復刻了當年QQ用“斷點續傳”“群聊功能”奇襲ICQ的戰術。歷史從不會重復,但創新的基因始終在血脈里奔涌。
第二,當“技術瘋子”遇上“產品偏執狂”,底層邏輯都是“死磕”
翻開DeepSeek的招聘準則,第一條就寫著:“只有極致的技術瘋子?!?br/>這個被外界神化的團隊,真實畫風更像“科學怪人集中營”:有人本科讀物理卻沉迷代碼,有人放棄華爾街高薪來研究神經網絡,還有應屆生因在GitHub提交的算法驚艷全場而被破格錄取。梁文鋒的管理哲學簡單到粗暴——給足試錯空間,任其野蠻生長。
這種“技術烏托邦”式的氛圍,孵化出了震驚業界的R1模型。當其他公司還在卷參數規模時,他們另辟蹊徑重構算法架構;當行業巨頭忙著跑馬圈地時,他們開源代碼邀請全球開發者共建生態。某次深夜的技術討論會上,有工程師提議:“要不試試把矩陣運算模塊徹底重寫?”三天后,這個瘋狂的想法讓模型推理效率提升了40%。
相隔二十年的深圳南山,另一場“死磕”正在上演。
2000年的騰訊辦公室里,馬化騰扮演著“全能客服”的角色。他注冊了上百個QQ賬號,假扮女用戶陪網友聊天;為了優化0.2秒的響應速度,他帶著團隊連續熬夜修改了20個版本;當同行都在抄襲ICQ時,他固執地加入“隱身功能”“頭像系統”——這些當時被投資人吐槽“華而不實”的設計,后來都成了QQ橫掃市場的殺手锏。
這種刻進骨子里的產品潔癖,至今仍在騰訊血脈中流淌。前兩天騰訊全系接入DeepSeek時,工程師們還在為“如何在不影響微信流暢度的情況下部署大模型”吵了三天。最終方案是把模型響應時間壓縮到0.8秒以內,連動畫特效的幀數都要反復調試?!?strong>用戶可能感覺不到這0.1秒的差別,”負責該項目的90后產品經理說,“但我們自己過不了心里那道坎?!?br/>從梁文鋒到馬化騰,“死磕”的背后是對本質的洞察:DeepSeek選擇開源,是因為梁文鋒堅信“技術民主化才能催生真正創新”;騰訊二十年堅持“用戶體驗至上”,源于馬化騰早年在網吧目睹用戶下載QQ時的焦躁。當別人在追逐風口時,他們永遠盯著最基礎的“元問題”——就像梁文鋒常說的:“如果底層邏輯不對,再華麗的樓閣都會崩塌?!?/p>
第三,浪潮更迭時的殘酷法則:殺死你的從來不是對手
2025年的座談會后,兩款現象級產品在熱搜榜上狹路相逢。
一邊是微信搜一搜低調上線DeepSeek接口,三天內日活暴漲300%;另一邊是騰訊元寶借勢登頂App Store,用“滿血版DeepSeek體驗”吸引千萬用戶。表面看,這是騰訊與DeepSeek的“夢幻聯動”,實則暗藏生態戰爭的硝煙——當馬化騰果斷敞開微信生態,當梁文鋒欣然接受巨頭橄欖枝,他們共同狙擊的,是那個看不見的“舊時代”。
這場合作暴露了科技行業最殘酷的真相:三年前還被奉為圭臬的“封閉生態”策略,在DeepSeek掀起的開源浪潮前不堪一擊。百度緊急宣布文心一言接入DeepSeek,阿里連夜調整通義千問架構,字節跳動把豆包App的算法團隊重組……沒有人在乎昨日恩怨,所有人都在爭搶通往未來的船票。
馬化騰的清醒,早在兩年前就現出端倪:2023年股東大會上,當同行高調宣傳大模型進展時,他冷靜表態:“關鍵是把底層算法、算力、數據做實。”次年微信灰度測試AI搜索時,產品團隊收到他長達三頁的反饋郵件,從字體間距到響應時長事無巨細。這種“后發制人”的打法,在DeepSeek橫空出世后突然顯露出威力——當別人在技術迷霧中疲于奔命時,騰訊用微信+QQ的超級入口完成了致命一擊。
而梁文鋒的破局,則帶著技術理想主義者的鋒芒:DeepSeek開源代碼那天,他在內部信中寫道:“我們要做AI時代的Linux。”這種近乎堂吉訶德式的宣言,最初被嘲諷為“癡人說夢”。但當他真的把大模型推理成本砍到行業1/10,當全球開發者自發組建起DeepSeek技術社區,所有人都意識到:游戲規則真的變了。有海外開發者感慨:“OpenAI建起了AI帝國的高墻,但梁文鋒給世界遞了一把梯子。”
在這場新舊交替的戰爭中,真正的對手從來不是彼此:騰訊用二十年前打磨QQ的耐心重構AI生態,DeepSeek用顛覆性技術撕開壟斷鐵幕——當他們聯手推倒舊世界的圍墻時,那些還在炫耀參數量的玩家突然發現:自己連參賽資格都被取消了。
第四,國運棋盤上的雙子星:技術理想與產業野心的共振
在梁文鋒老家吳川,鄉親們掛出的橫幅意味深長:“文鋒回鄉傳佳績,鄉村振興添動力?!?/p>
這個細節暴露了中國科技崛起最深的底色:當DeepSeek在硅谷引發地震時,它的根始終扎在粵西鄉鎮的土壤里;當馬化騰在座談會上穩如泰山時,他身后站著的是13.8億微信用戶的龐大基數。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騰訊的5億元捐贈協議,揭開了另一層敘事:這筆定向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款項,與DeepSeek開源的百萬行代碼形成奇妙呼應:前者用真金白銀澆灌基礎研究的土壤,后者用技術民主化打破創新門檻。
當梁文鋒在代碼庫寫道“讓每個開發者都能打造自己的GPT”時,馬化騰正在年會強調“要在游戲引擎、渲染算法等底層技術上長期投入”——他們的選擇共同勾勒出一幅產業藍圖:既要摘取技術的明珠,也要筑牢創新的地基。
這種共振,在更高維度上回應著時代的叩問:當美國試圖用芯片禁令鎖死中國AI發展時,DeepSeek用算法突破證明“架構創新可以繞過算力枷鎖”;當全球質疑中國互聯網缺乏原創時,騰訊元寶接入DeepSeek后的爆發式增長,展現出“超級應用+頂尖算法”的恐怖勢能。有海外分析師感嘆:“他們正在重新定義AI競爭規則——不是在硅谷的實驗室里,而是在十億級用戶的產品中。”
終章:風起時,沒有人是旁觀者
座談會結束后,我想起了兩段在社交平臺瘋傳的視頻。
一段是梁文鋒站在母校吳川一中的講臺上,用帶粵語口音的普通話對學生們說:“別怕走少有人走的路,真正的機會都在看起來很難的事情里。”
另一段則是當年馬化騰在騰訊年會上演唱《至少還有你》,當他略顯笨拙地擺出搖滾手勢時,背后大屏閃過QQ、微信、《王者榮耀》的圖標,最終定格在一行字:“為未來而生。”
這兩個瞬間,恰似中國科技三十年的縮影:從馬化騰們用“微創新”打開互聯網紀元,到梁文鋒們用“硬核突破”沖擊AI巔峰;從深圳華強北的盜版光盤到吳川鄉鎮的AI教育基地;從追趕者到破局者——當技術理想與產業野心在國運的齒輪中咬合,每一次相鄰而坐都在醞釀新的風暴。
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當年輕的技術革命者與歷經滄桑的產業巨頭同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兩代人的接力,更是一個國家在科技賽道上換擋超車的決心。
但當梁文鋒調試著下一代模型,當馬化騰規劃著QQ瀏覽器的AI轉型,當無數年輕人在GitHub提交著DeepSeek的改進代碼,我們可以確信:這場始于兩個“普通小孩”的冒險,終將重塑我們所有人的未來。
梁文鋒在代碼世界撕開的裂縫,馬化騰在生態戰場筑起的高墻,最終都會化作時代的風——吹過鄉鎮中學的教室,掠過深圳南山的寫字樓,在每一個不甘平凡的普通人耳邊低語:“起風了,就更要努力生存。”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關注”我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