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4 日,深圳福田區政務服務中心,李梅(化名)在服務窗口站完了最后一班崗。她的工位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塊閃爍的電子屏 ——“AI 數智員工 07 號”。
深圳人社局文件顯示,首批 70 個 AI 崗位已覆蓋咨詢、材料預審等高頻業務,單日處理效率提升 300%。
當 AI 開始接管 “鐵飯碗”,這場技術革命是解放人力,還是職場危機的開端?這可真是讓人撓破頭,心里直犯嘀咕。
我們先說說效率這事兒。在福田區 “AI 預審” 試點那兒,材料錯誤率從 15%“唰” 地一下降至 2%,市民平均等待時間由 40 分鐘大幅縮短至 8 分鐘,這數據可是從深圳政務服務網扒來的,實打實的。
再瞧瞧江蘇某市政務大廳,沒引入AI,2024 年投訴量同比上升 23%,這是地方政務報告里寫得明明白白的。這一對比,AI 在政務場景的優勢就跟禿子頭上的虱子 —— 明擺著。
從技術原理上講,AI 靠的是 NLP 自然語言處理來搞咨詢應答,OCR 圖像識別做材料審核,RPA 流程自動化進行數據錄入。清華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就說了,政務 AI 的核心是標準化流程替代,可不是創造性決策。
說白了,就是那些按部就班、有固定套路的活兒,AI 干起來那叫一個得心應手。
但這 AI 一發力,哪些崗位要 “遭殃” 呢?凱捷研究院《2025 中國勞動力自動化風險評估》給出了答案。咨詢員替代率 80%,材料初審員替代率 65%,檔案管理員替代率 50%,妥妥的高危崗位。
像政策研究員替代率 8%,糾紛調解員替代率 12%,還算安全。制造業里,某家電工廠引入 AI 質檢后,裁員比例達 40%,這在工信部案例庫能查到。
服務業呢,上海某銀行智能客服上線后,人工坐席數量減少 35%,可投訴率卻上升 18%,銀保監會數據擺在那兒。
醫療領域更是爭議不斷。深圳衛健委通報過 AI 診斷誤判肺癌案例,這一下就把 “機器能否擁有診斷權” 的爭論給引爆了。中國社科院科技倫理研究所所長就警示,當 AI 介入司法、醫療等高風險領域,必須設定人工復核紅線,不然出了岔子,那后果可不堪設想。
面對這 AI 大潮,深圳政府也有自己的招兒。深圳市財政撥款 2.3 億元,給被替代崗位提供 “AI 協同管理師” 等新職業培訓,這是深圳人社局文件里規定的。公務員 KPI 也變了,轉向 “復雜事項處理滿意度”“政策解讀創新性”,從內部考核細則就能看出來。
從公眾情緒調研來看,脈脈平臺數據顯示,“AI 焦慮” 話題熱度上升 120%,不過 62% 的 95 后受訪者覺得 “重復性工作早該交給機器”,這是問卷星抽樣調查的結果。
再看看國際上,愛沙尼亞 “數字公民” 計劃,99% 的政務服務在線化,可人家還保留人工窗口處理特殊需求,世界銀行報告里寫得清清楚楚。
說到底,AI 替代的不是人類,而是低效的生產方式。真正的危機,在于我們是不是甘愿停留在可被替代的崗位上。
不過,要是 AI 醫生誤診不用承擔法律責任,你還敢讓它看病嗎?
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說得好,到 2030 年,AI 應成為改善民生的工具,可不是制造對立的手段。這技術和人性的平衡,得拿捏好了,不然這 AI 帶來的,可不一定全是好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