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俄烏沖突爆發三周年的日子,三年來,沖突的進展變化成為每一天新聞的主題,雙方攻防爭奪的慘烈畫面、新式武器的輪番登場、政治博弈的眼花繚亂,通過直播讓全世界的人們仿佛身臨其境,戰場內打的熱火朝天,網絡上也吵的不可開交,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傾向的人們都在發表觀點,表達意見,各種觀點交鋒的激烈程度一點不比戰場低,這使得俄烏沖突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世界人民可以同時參與的大討論、大辯論、大爭論,當然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也不可能統一思想。但不管如何,這場持續三年還沒有結束的沖突,人們應該想想用幾百萬人傷亡的代價換來了的教訓。
我覺得有三個教訓值得吸取:
一是戰爭沒有贏家,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輕啟戰端。很多政治家信奉“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上遇到問題總想通過戰爭來解決,但恰恰忽略了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大家知道這句話是200年前的軍事家 克勞塞維茨說的,應該說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200年后的今天,傳統的政治概念發生了很多變化,一個政府或者政黨治理國家的行為不僅受本國的發展影響,還受國際政治局勢的制約,國家利益已經不再局限于國家的邊界內。戰爭規律的變化之大,克勞塞維茨絕對不會預見當今的戰爭樣式。通過俄烏沖突,我們看到的是“戰爭不能解決政治問題”,或者是“戰爭能夠解決一部分政治問題,但會造成更多的政治問題”。
三年后的今天我們再來看,發動特殊軍事行動的俄羅斯政治上更加被動,與歐洲徹底決裂,國內經濟面臨困難,追求的安全保障只能寄希望于強大對手美國的寬容。挑起俄烏沖突的美國和歐洲,幾千億美元的援助打了個寂寞,歐洲右翼崛起、政壇動蕩,除了高喊繼續支持烏克蘭戰斗到底外,自己什么也沒有得到。美國特朗普上臺后立即止損,看似精明的特朗普賺了不少便宜,但是國內經濟衰退、與盟友反目為仇、政治信譽破產等,戰爭沒有也無法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最可悲的還是糊涂的烏克蘭輸的一敗涂地,戰爭給烏克蘭帶來的政治結果就是失人丟地、喪權辱國。烏克蘭的悲劇表明,夾縫中的國家需審慎平衡本國的外交政策,任何智慧的政治家都不應該把戰爭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選項。
二是陣營對抗沒有出路,合作共贏才是正道。冷戰結束,本應消失的東西方陣營在美國的推動下,越來越被強化,很多小國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甚至到了不得不選邊站隊的地步,烏克蘭、菲律賓都如此。西方陣營看似越來越強大,北約四處點火、G7虛張聲勢,大搞團團伙伙,陣營搞的像黑社會一樣,帶頭大哥美國耀武揚威,一幫跟班咋咋呼呼,一時間把世界攪的烏煙瘴氣。
但看似熱鬧的陣營對抗結果是什么呢?可以說是一地雞毛,西方陣營是越來越小,大家比喻說現在陣營只有“美國陣營”和“非美國陣營”,“美國陣營”除了北約、歐盟、以色列、加拿大和亞洲幾個盟友外,其他國家都站到“非美國陣營”了。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現在的特朗普大鬧“美國陣營”,要化敵為友,搞得跟班六神無主、不知所措。事實證明,搞陣營對抗根本沒有出路,將一國的安全建立在他國的不安全之上,終將會引發反彈,未來的國際秩序需更多包容的“共同安全”,而非“零和博弈”。
三是國家利益至上,把人民放在首位才是最好的政治。俄烏沖突三年,歐洲國家從激情亢奮、拱火澆油到輸掉全部,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不以國家利益為重,大搞意識形態,成天高喊民主、自由,用所謂的價值觀維護支持率,用短視的民粹主義獲取選票。即使在能源中斷、物價飛漲、經濟下滑的情況下,仍無底線盲目的支持戰爭。現在歐洲沒有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只有撈取選票的政客。特朗普與普京拋開歐盟和烏克蘭直接談判結束俄烏沖突,這個時候他們才想起來要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了,早干什么去了。
其實,俄烏沖突不僅是兩個國家的悲劇,更是全球秩序轉型的縮影。它迫使人類反思,在核威懾與全球化交織的時代,如何構建一個既能遏制霸權、又能包容差異的世界?我認為,答案或許不在戰場,而在人類能否超越歷史的慣性,以真正的智慧與勇氣重塑共存之道。只有將 “戰爭不應該成為政治的繼續”、“戰爭解決不了政治問題”作為新安全觀,世界才能避免戰爭、走向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