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賽季首場比賽——“重馬”越來越近,卻沒有一點“狀態”,訓練欲望也不強,真的不想比賽了啊!
賽前遇到“狀態”不佳,不想訓練和比賽的現象,相信不少跑友都經歷過。那么,大家遇到“狀態”不佳時,是如何調整好自己的訓練心態呢?還要不要繼續參加比賽呢?
練過體育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在運動訓練和競賽中,“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訓練質量和比賽成績。
當然,在較長的馬拉松周期訓練過程中,即便是頂級專業運動員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光的訓練狀態,特別大眾馬拉松愛好者,大家都是工作之余,拿出一點時間堅持自己的愛好,在訓練環境、后勤保障以及科研條件都沒有辦法媲美專業運動員時,出現“狀態”的波動和起伏非常正常。
因此,理性看待“狀態”的起伏,科學調整運動負荷,合理調節身心疲勞,更有利于大家在賽前保持相對系統的訓練節奏和競技狀態。那么,沒有“狀態”時,我們該如何去準備一場比賽?
首先,好的“狀態”一定是通過系統訓練來實現的,沒有系統的周期訓練,就不可能有好的運動成績和狀態。因此,堅持科學、系統的訓練模式是取得好成績的根本。通常,在為期六周的訓練周期中,練到第三周時,狀態開始逐漸進入佳境,到了第五周后,狀態又會一點點回落。
其次,“狀態”不佳,偶爾的起伏也是正常的訓練現象。這里的起伏主要是指“狀態”欠佳時,運動員“狀態”不好,跑不動,訓練欲望和比賽欲望都不強。導致“狀態”欠佳的原因,很多時候也和訓練方法和訓練負荷息息相關的。比如:“負荷練大了”、“狀態來早了”、“訓練不到位”等,都有可能引起“狀態”不佳。
基于以上兩個觀點的認識,當我們沒有“狀態”時,要系統分析是“練多了”,還是“練得不夠”,如果是前者,適當降低運動負荷,特別是減少大強度訓練課,身體會重新恢復。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便訓練欲望不是很強,也要繼續保持系統的、連貫的周期訓練節奏,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是可以重新找到最佳“狀態”。
訓練是為了更好的比賽,沒有人希望辛辛苦苦練了一個冬天,一點收獲都沒有。特別當下中簽一場心意的馬拉松比賽,非常不容易。
所以,報名了比賽,只要是沒有任何傷病和其他身體不適,無論“狀態”好不好,還是鼓勵大家參加比賽。當然,參加比賽未必就一定要全力去沖擊PB,特別是在身體狀態和訓練不系統的時候,完全可以采取“以賽代練”的體驗式比賽方式享受賽道之美。
畢竟大眾跑者不是以跑步為生,沖擊PB的比賽機會還有很多。在“狀態”不好的時候,慢慢跑,或者給身邊的朋友和隊友做一做“私兔”,也能收獲好的比賽體驗。同時,也能從不同的視角閱讀比賽,享受馬拉松的真正樂趣。
當然,如何賽前訓練一直比較系統,“狀態”也不錯,那么也不要輕易放棄沖擊好成績的機會,前提要做好每一個比賽細節。
總之,在馬拉松項目較長的周期訓練中,大眾跑者受運動天賦、工作環境以及訓練保障等方面的制約,很多時候在訓練和比賽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并不比專業運動員少。
那么,對于我們而言,就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訓練情況制定比賽目的和策略:第一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每一次訓練,抓好每一個訓練細節,但同時也不要過于較真于每場比賽都要沖擊PB。
第二,當遇到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時,人的生理狀態和精神狀態都比較虛弱,這時候更不能進行大運動負荷訓練,需要適當降低運動負荷,緩解身心疲勞。此階段,跑步的唯一目的是通過跑步來減壓,來鍛煉身體,追求好成績已不再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