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我軍是靠繳獲裝備起家的。人民兵工事業自土地革命時期開始艱難起步,全面抗戰時期蓬勃發展,解放戰爭期間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個舊中國的工業底子異常薄弱,即便到了解放戰爭后期,人民兵工已具相當實力,卻依然只能部分滿足部隊彈藥需求。部隊所需裝備絕大多數仍靠戰場繳獲,自制的少量舊型制武器裝備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抗戰期間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都是標準的徒步化部隊。解放戰爭前期的解放軍亦是如此。但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后,由于繳獲頗豐,僅各式汽車就有6398輛,各型坦克裝甲車輛763輛,故此解放軍在由徒步化向騾馬化轉型的同時,也開始在各野戰軍中嘗試組建團一級的摩托化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尤其是第四野戰軍部隊,裝備為全軍之冠。平津戰役結束后,四野部隊中不僅編入大量騾馬充當運輸工具,而且擁有不少汽車。
不過,在此后的南下作戰中,四野部隊暴露出裝備笨重,過度依賴公路,從而嚴重限制了部隊的機動能力,以至于每每讓慣于南方山地作戰的桂軍逃脫等弊端。于是,在衡寶戰役發起前,四野南下部隊進行了輕裝。各軍裝備的榴彈炮和野炮均收歸四野總部直屬。作為補償,每個軍成立山炮和重迫擊炮各2個營,均由馱馬馱載。
師屬山炮營由4門制的3個連縮編為3門制的3個連,或4門制的2個連。團屬迫擊炮連由6門制縮編為4門制。營屬機炮連取消馱馬,改為人力背負,并減少3門迫擊炮。
在減少部隊馱馬數量的同時,為確保部隊的物資保障能力,各團成立人力運輸連,各師成立人力輸送營。
經過縮編,四野軍以下作戰部隊共計減少了大車4600輛,騾馬14600匹,能不依賴公路而機動自如。
這次輕裝,四野部隊從半騾馬化、半摩托化狀態倒退回了半徒步、半騾馬化狀態。但是,這種倒退是符合當時特定情況下作戰需要的,因而是正確的。此后的衡寶戰役、兩廣戰役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同一時期,配屬于其他野戰軍的少量團級機械化、摩托化部隊,也受種種條件制約,僅僅做到了邊跟隨主力部隊大進軍,邊進行訓練,而未能真正投入實戰。
全國解放后,解放軍一邊支持新區地方政權建立、投入相當兵力分散剿匪,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一邊著手實施部隊大規模復員,并在精簡部隊員額的過程中,著力優化部隊結構,加強特種兵建設。
在全軍努力向騾馬化邁進的同時,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建設亦受到重視。從1950年初至當年8月,我軍開始利用繳獲的舊式裝備器材編組成戰車第1、第2、第3和第26師。其中,戰車第26師是著眼于解放東南沿海敵占島嶼而組建的特種戰車師,全部裝備美制LVT系列水陸兩棲裝甲車。
從1950年8月起,蘇聯開始廣泛地對中國進行軍事援助。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蘇聯更是加快了援華步伐。根據中蘇兩國間達成的協議,10個蘇軍獨立坦克團進入中國境內,一對一地對口幫助中方組建、訓練坦克部隊。
至1950年末,解放軍獨立坦克部隊已實現了蘇械化。坦克師下轄2個坦克團、1個摩托化步兵團(轄2個步兵營、1個120毫米重迫擊炮連、1個57毫米無坐力炮連和1個衛生連)、1個摩托化炮兵團(轄1個122毫米榴彈炮營,1個76.2毫米野炮營)、1個高炮營、1個偵察營、1個工兵營、1個衛生營、1個維修營、1個運輸營、1個通信連、1個警衛連、1個防化連和1個指揮連。
不過,由于這些新組建的機械化部隊尚處于訓練中,加之沒有制空權,因而志愿軍入朝作戰之初,仍是以徒步化,或半徒步、半騾馬化部隊為主,并加強有一些運輸車輛。直到1951年3月底,經過突擊訓練,勉強能參戰的我軍機械化部隊才開始分批入朝。
據統計,在為期2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先后有3個坦克師、6個坦克獨立團、7個坦克自行火炮團參戰,共參加大小戰斗246次,毀傷敵人坦克74輛,摧毀敵人火炮20余門、地堡864個。自身永久性損失9輛坦克,另有26輛坦克不同程度受損。
從1951年起,除了繼續組建統帥部預備坦克部隊,我軍也開始組建隊屬坦克自行火炮團,以提高步兵師的突擊力和機械化程度。到1955年初,我軍共擁有3個坦克師,7個獨立坦克團,4個坦克乘員教導團。
除了這些預備坦克部隊,還有47個步兵師擁有了坦克自行火炮團。每個團轄1個坦克營、1個自行火炮營、1個維修連和1個運輸排,擁有T-34/85坦克24輛,SU-76自行火炮16輛。
1955年,步兵第190師在接收駐旅大地區蘇軍第7機械化師全部重裝備的基礎上,改編為第1機械化師。該師轄3個機械化團、1個中型坦克團、1個重型坦克團、2個榴炮團、1個高射炮兵團。
每個機械化團轄3個步兵營、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和1個高炮連。全團2139人,裝備中型坦克15輛,100毫米自行火炮7輛,120毫米迫擊炮4門,57毫米戰防炮12門,85毫米加農炮和37毫米高炮各4門,汽車112輛,特種車33輛。
坦克第31團轄3個坦克營和1個高炮連。全團955人,裝備中型坦克68輛,裝甲車4輛,37毫米高炮6門,汽車62輛,特種車15輛。
坦克第32團轄1個重坦克營,2個152毫米自行火炮營和1個高炮連。全團941人,裝備中型坦克2輛,重型坦克22輛,152毫米自行火炮42輛,裝甲車4輛,37毫米高炮6門,汽車66輛,特種車16輛。
綜上所述,第1機械化師共計13572人,裝備中型坦克137輛,重型坦克22輛,100毫米自行火炮24門,152毫米自行火炮45門,裝甲車23輛,各型火炮110門,高炮50門,各種汽車878輛。
這支部隊的合成程度及突擊威力,在我軍歷史上是空前的。它名為機械化師,但實際上只是支摩托化部隊,步兵主要靠坐汽車實施遠距離機動,接近前沿時仍需下車實施徒步作戰。
為保障該師能拉得動、打得響,中央軍委從全軍抽調了222名干部、636名坦克乘員、508名維修人員加強給該師。說這是舉全軍之力,集中技術骨干組成的現代化樣板師亦不為過。
第1機械化師組建僅2年,就實施了遼東半島抗登陸戰役學習,并有非常搶眼的表現。1958年10月,該師又進行了“濱海防御戰役中機械化師的機動作戰”演習。在空軍的配合下,第1機械化師連續演練了防空降、反突擊以及向新的方向實施機動作戰等戰斗科目,單日戰斗縱深高達180公里,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師級部隊。
不過,在歷次演習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對于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和交通設施而言,第1機械化師的編制太過龐大笨重。全師各種車輛若悉數拉動,呈單縱隊行軍,以每輛車平均長度加間隔為30米計算,全師行軍隊列綿延超過35公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指揮調度這樣的部隊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到1960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將陸軍第70師改編為摩托化步兵師時,根據中國國情而將編制定為師下轄3個摩托化步兵團、1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個地炮團和1個高炮團。如此一來,該師更適應當年中國的國情。
而存在僅6年,試驗性質濃郁的第1機械化師于1961年撤編,番號也改回步兵第190師。原編成內的坦克團和榴炮團,或上交軍區,或轉隸其他部隊。相較同時期其他步兵師,190師的技術裝備底子擺在那里,仍然是摩托化程度較高的。不過,像摩步第70、第190師這樣的部隊,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仍然算“豪華”。
配套裝備的嚴重短缺,嚴重阻礙了這類“樣板師”推廣普及的可能性。
別的暫且不談,就拿汽車來說。剛建國時,全國汽車保有量僅為5.09萬輛,均系磨損嚴重的“萬國牌”,型號多達130余個。1950年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后,后勤部門手中本就不多的汽車在美軍絕對優勢的空地火力優勢下損失慘重。國家在3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共為志愿軍補充各種進口汽車2.1萬輛。其中一多半損毀于戰火。
1956年7月14日,蘇聯援建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當天首批12輛解放CA10載重汽車下線。該廠雖說設計年產量為3萬輛,但中蘇交惡前國產化率并不高,而且從未達到過滿負荷生產。到1959年時,全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僅有21.07萬輛,當年全國汽車生產總量為1.96萬輛,其中一汽的解放CA10載重汽車產量為1.36萬輛。
此后受“三年自然災害”影響,沒那么多外匯進口足夠的原料、配件,國產化進程又遲緩,因此CA10載重汽車年產量在1960年至1962年間出現了明顯下降。
全國本就不多的汽車還不能全都給軍隊使用,畢竟民用各建設領域也急需汽車。軍隊手里的汽車得優先編成汽車團,用于保障各重點方向的運輸力量尚嫌不夠“富裕”,更無法做到集中幾百輛汽車及保障器械于1個師的建制中這等“奢侈”之事。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